所谓的“银行系P2P”之死
前两天被包商银行将关闭旗下互金平台小马bank的消息刷了屏,这些报道,随便一捞都是直接冠以赤裸裸一行字——“银行系P2P革命失败”。
大过年的,你说银行心里堵不堵。主动迎合时代做出的渠道创新,即便没死在业务上,也死在了报道里。
我们就事论事,来说说小马bank。其实小马bank原有的内容和用户,只是被迁徙进了银行新设的更大的壳子里。而以此为代表的银行系互金探索,至少,到目前为止,经历过P2P和直销银行两个阶段。
小马bank在14年6月上线,当时颇受关注,因为这是包商银行乃至整个城商行梯队互联网金融探索(或者说,金融互联网化探索)的第一步。小马bank说来也神奇,有心人应该注意到,关于他们定位的口径,有过两个:一开始说是P2P,而彼时小马bank也确实上线过采用P2P架构交易的债权投融资产品;后来不知道过了几个月,小马bank长期不发新标,到15年3月,其原总经理张诚还带着一队人马出走了,创立了另一家名字跟老东家很像的平台“小马金融”。再后来,小马bank再出现在报道里,已经多被划归为直销银行了。
总之,从P2P到直销银行,一个名字的差别,牵扯出整个银行业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平台跨界分流信贷业务、抢占支付入口而做的反击。而且是戴着脚镣的,监管红线内的反击。
早在小马bank以前,13年9月,零售嗅觉一向灵敏的招行就上线了P2B架构(因为融资方都是招行对公存量客户)的互联网投融资平台小企业e家。小企业e家更神奇,风光了两个月以后,项目的链接就都失效了。一问,招行说是网站升级。后来一路低调,当然人家现在还在运营,变成了服务于企业和个人两端的理财平台。
有心人同样应该记得,招商小企业e家被曝光的几乎同时,有消息传出农行、广发等多家银行都要设立P2P,可在招行的“网站升级”后,这些消息都没有然后了。甚至当时已经上线了一个互金平台的中行,因为某媒体将其称为“P2P”,而登门该媒体要求撤稿。
我们无法直接由监管和当事人的角度直接还原为什么以上银行系类P2P平台都那么命运多舛,但一定程度上,我们都无法忽略——银行和草根的P2P根本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不在也就算了,银行还带着脚镣。
107号文就是在P2P概念盛行,一大堆银行欲设之的时候出来的。当时监管明确把新型网络金融公司划归为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把“部分理财业务”划归为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均属影子银行范畴。在这种监管氛围中,银行系P2P根本不可能像草根P2P那样迈大步子。聪明一如最早实质性试水的招行,当时也是通过一家第三方支付发放兑付凭证,以此来提供担保。
所以上述一大批P2P都没了音讯,已经搭起来的台子,也都在寻求新的方向。直到舶来概念“直销银行”,一下子在神州大地上开了花。多家银行似乎一下都把这种无线下、轻运营,获客入口、产品推广、资产运营均剥离母体的业态,成为了反击或者适应互联网趋势的载体。
以上所述,或许不是小马bank将自身定位设为直销银行的原因,但也是背景。小马bank的前总经理张诚认为流量端的先天不足、组织体的非互联网化、激励机制的固化三重因素制约了银行很多互联网金融尝试,但不可否认,相当于直接借贷平台P2P,直销银行的架子可以装载银行更多的想法。
所以包商银行并没有放弃小马bank,而是说把小马bank嵌入到一个更为宏大的架构里。而这个宏大的架构,包商银行官方目前称其为“有氧金融”(之所以说目前,是因为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变)。“有氧金融”被定性为“数字银行业务平台”,属于直销银行的一种。现在负责该平台搭建的,是包商银行数字银行事业部。
事实上有氧金融早就开始运作了。包商银行行长助理刘鑫透露,14年中旬,包商银行就已经跟咨询公司开始做直销银行业务规划,经过两三个月的考核之后,选定的方向是数字化平台方向。进而在14年12月成立筹备组,于15年的8月28日正式上线,到15年末,管理资产达8个亿,客户已有30万。
是的,被宣判“死刑”的小马bank,人家升级而成的平台已经低调管理30万客户8个亿资产。
刘鑫有句话透露的内容很多,他说“把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思路,变为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思路”。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我与其戴着脚镣跟你们在一个竞技场玩,不如去我本来就具有优势的领域打天下。
所以,别再说银行系P2P死了,人家不是死了,而是转向了。再者,其实一直有个问题我特别搞不明白,几乎所有互金公司在宣扬自身的时候都把骨干人马来自银行系当成一个大大的优势,那么,轮到银行自己的人来做互金,怎么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