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投”与“跟投”的奥妙
如果留心各个公司宣布的融资新闻,就会发现每次参与投资的VC(风险投资)基金都不止一家。为什么VC不独自投资然后独占所有回报?答案很简单:分散风险。拉上其他基金一起投资,虽然会在将来分享回报,但首先分担了风险。 因此,企业融资需要的资金往往由多家VC分担,几乎没有出现过一家VC独自投资某项目的案例。
虽然每一轮融资都有多家VC参与,但各家出钱的数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必然有一家VC承担绝大部分的投资额,其余一家或多家VC再分摊剩余的部分。出钱多的VC被称为“领投”(lead-investor),其余VC被称为“跟投”(co-investor/co-investors),这是非常正式、专业的区分。在融资相关的所有法律文件里,必须首先写明哪家VC是“领投”、哪些是“跟投”,丝毫不可含糊。
之所以要有“领投”的VC,因为必须有VC行使绝对的话语权。利益当前,“排排坐、吃果果”在资本世界可行不通。各家VC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意见不统一,被投资的公司该听从哪家呢?“领投”VC承担了绝对多数的投资额,就必然享有绝对优先的话语权。比如公司的董事会席位一定首先给“领投”VC。公司重要事务不仅需要董事会通过,还必须获得“领投”VC同意。而在出售公司股权、上市这样涉及投资回报的事项上,其他各方一般不能反对“领投”VC的决定。简单来说,“领投”VC不同意的事,公司做不了;“领投”VC想做的事,也没谁能反对。
“领投”VC特权多,但“跟投”更实惠—出钱不多,操心不多,回报却一分不少。2000万美元,“跟投”能投十几个项目,“领投”只能投不到十个,而且很可能“跟投”的成功率会更高。要是能总跟着优秀的“领投”基金一起投,岂不是能坐享其成?但优秀“领投”基金的大腿,哪有这么容易抱上。在优秀“领投”基金参与的项目上,跟其他想投的VC打破头,可能也就抢到1%的股份。
每次的融资中,VC是做“领投”还是“跟投”,不仅考虑融资公司的实际情况,更多地取决于各家VC在长期竞争合作中形成的“关系”,这才是“领投”与“跟投”真正的奥妙。VC界看似各自为政,其实早已形成各种小团体,在每次融资中默契地扮演着“跟投”与“领投”的角色。
伴随企业的成长,往往不止一轮融资。按照惯例,上一轮的投资者—尤其是“领投”VC必须参加下一轮的融资,否则就说明不看好公司发展,也就不会有新投资者加入了。但很少有VC基金有资金实力在同一个公司的每一轮融资中都“领投”。那么,不同轮次融资的“领投者”如果出现利益冲突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固定几家VC基金总是一起参与投资,并轮流担任“领投”和“跟投”。参照普京和梅得韦杰夫的“二人转”就能理解这些基金的默契了。
有的VC基金资金量不多,支撑不了几个“领投”的项目,只能长期做“跟投”。这样的基金怎么让“领投”的基金愿意带自己玩儿呢?只能多下工夫找优秀的融资项目。再大的基金也只能关注几个重点行业,长期“跟投”的基金就会在一些细分的行业深耕细作,发掘优秀企业,再拉拢有钱的VC界土豪来“领投”,自己就名正言顺地“跟投”了。类似于对口相声中,总有擅长捧哏的总搭着那几个逗哏的,“领投”和“跟投”的基金也基本是固定搭配。
明白了这些奥妙,想要融资的公司就应该知道,根本不需要一家家VC去联系。真心想投资的VC,自然会拉拢其他基金共同参与,没有VC基金会一意孤行地冒险。而如果长期合作的VC基金决定投资,很多基金甚至会跳过繁琐的尽职调查直接就参与投资。所以,融资的诀窍就是集中精力找到愿意“领投”的VC基金,然后接受它介绍的“跟投”基金。而如果有VC总持观望态度,让企业找到“领投”基金他们再跟进,这样的VC基金就不值得企业再浪费时间了。
免责声明:本站行业新闻资讯栏目所提供的内容有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并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所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站内提供的部分文章和图片资源或是网上搜集或是由网友提供,若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或权益, 敬请来信来电通知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