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下小企业信用贷款风控的常见问题
近来,多个互联网金融公司P2P平台友人找我交流沟通,P2P平台应如何拓展线下金融业务品种,如何做好风险控制等,实际上,目前部分正儿八经的P2P平台已有较为稳定的线下金融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且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的上下游资金产业链,如消费金融车贷房贷,10万以下的小额信贷,以保险兜底或核心企业担保的供应链保理融资,离岸套利的票据融资,价格合适的中小型融资租赁业务,大学生消费理财市场等等,每种线下金融业务都有着不同的风险控制模式,对风险全流程管理也不尽相同,但在这么多产品业务里面,我认为最有难度的属100万以上20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或部分敞口暴露的贷款,以下谈谈。
为什么说有难度,理由很简单,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横向比较,民间机构的车贷房贷几乎都是看抵押物价值,出了问题通过公正拍卖等手段达到资产快速处置从而避免最终的资金损失;小额信贷几乎是依靠大额法则依靠小额分散来规避整体大概率的风险;供应链融资一般都需要介入保险兜底或由较为强势的核心企业提供连带保证;套利业务原则上风险更低,只要境外资金回流不存在断流即可完成套利交易;而对于无抵押物或者抵押物不足以覆盖授信敞口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来说,其风控的难度最大,因为其风险因子相对分散相对模糊,300万的不动产需给予800万元的融资要求情况下,在准入标准、额度期限、附加担保措施等方面需要多方评估,直至主观上达到一个可以放款的风险临界均衡点,这无疑对风控团队的专业素质、尽职调查方法论等有着极高的要求,我跟该业务的一些从业者或平台负责人交流,事实上他们每一笔贷款都放得不安心,这恰恰是证明了这种业务的风险系数相对较高,很多风控人员精通德国IPC技术、法国沛丰技术、三表三查等传统评估手段,他们也试图降低借款利率来获取主体资质更为优越的借款人,但仍然无法避免不良贷款产生,我给他们的观点是,在经济周期下滑的年代,月息1.5分的与月息2.5分的借款主体均有可能出现明显违约,因为他们作为商业供销链条的一个环节,上下游的支付危机对他们现金流的影响是平等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2000万以下的小企业信用贷款,降低资金价格未必一定能降低不良率和降低风险,只能从业务角度讲扩大了业务规模以及吸引风险偏好相对更低的部分客户,仅此而已。
更为实际的是,我们应该通过更为扎实、全面、有效地贷前尽职调查手段来最大程度获取风险模型的最高均衡点,根据每一笔贷款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不断优化信贷方案,将一些信贷风险最大化前移,在经历过这么多信贷案例后,个人经验认为中小企业信用贷款风控方面应该着重做好几方面。
首先,对于多数P2P而言,动机考察容易被压在桌底,但需要强调的是,动机考察是介入一笔贷款不可缺少的前期环节,从风险偏好来讲,多数愿意接受2.5分月息即年息30%以上的借款主体而言,大概率显示存在一定的“难言之隐”,否则他们更愿意接受来自银行机构8%-15%年息的资金价格,这一点毫无疑问,特别是抵押物充足的一些客户,更应该去推敲此类客户的借款动机,从行业经营角度讲,查询2013年中国企业绩效年报后,可以发现多数行业的净利润在8%以下,资产周转率按一年四次计算,其净利润也大约在30%左右,理论上来讲难以支付30%以上的资金价格成本,但他们为什么仍然会选择从P2P民间机构去借款,这个动机值得考虑,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否定那些因为资金需求急、银行资金不能满足项目资金需求等合理的正当动机,但我们也不能不防范一些通过借入资金用于非正当性投入的动机,比如归还赌债,比如偿还高利贷利息等,2009年,我接触过一个个体客户,当时他只要20万的资金,但是要得非常着急,我去到他店里做评估时恰好遇到一群催债的债主,经了解后债主原来是赌球网站的人,后来这个个体户跟我坦言,他一个晚上赌球输了近40万元的账户额度,如果不归还进去他的店就要被端掉,当然我肯定毫无疑问的拒绝了这笔贷款,理由很简单,借款用途借款动机不合理,也有些被迫走上以贷养贷或以贷养息的惯性贷款,如同饮鸩止渴,这种打麻药似的用于非经营性投入的贷款应该被严禁准入,有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动机考察确实难度极大,不可否认,动机考察有时也只能通过一些碎片化的信号去获得,比如最高被执行人法院是否存在民间借贷纠纷,是否通过熟人圈子了解到赌博习惯,是否了解到其到期贷款已无法正常付息等等,有时动机考察看起来似乎是那么可遇不可求,但是我认为合理的借款动机一定是一笔贷款成立的重要前提,值得去认真评估。
其次,小企业信用贷款风控调查一定不能留死角。信用贷款的风险评估对人力成本对思维成本要求很高,抓大放小的原则不能被轻易鼓励,特别是主体资质的评估方面,需要做到一丝不苟,面面俱到,严格准入,比如人行信用报告查询,民间借款的鹏元征信查询,法律纠纷的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贷款五级分类的银监局派出机构信息查询,股权、设备等资产抵质押的工商信息查询等等,几乎每一个信用贷款客户主体评估都必须需要这些基础信息做支撑,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信号,有时正是因为信息查询出现缺漏或者可疑信号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能埋下一笔不良贷款的根子,等贷款逾期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本应该可以有效规避。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授信金额高达5000万元,放款后没过3个月就出现欠息,着实吓了一大跳,回过头我们发现在尽职调查时出现了关键信息被忽视,实际上在授信前已经有借款纠纷,虽然金额不大,只有区区几十万元,相比他高达几个亿资产来说确实是小数额,但这个纠纷当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后续才发现实际上是高利贷纠纷,居于猜测他拥有借入高利贷的现实进行再深究,调查结果发现他涉及的高利贷竟有一个多亿元,在授信时已经现金流极度紧张,甚至根本无力偿债,当然幸运的是,该笔贷款提供一个亿物业的足值抵押,同时我们通过合理有效的审批决策,将风险模型推至较理想的状态,最终也成功化解了该笔贷款的风险,通过这个事情,让我们风控人员彻底明白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当然其他风险因素也同样重要,比如说通过工商信息查询,股权已经被做了质押,在法律上,股权质押不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权,但在给公司放款后出现问题后,债权的回收却将大大受到影响及制约,根据有限合伙的公司法,很多老板掏空资产转移资产后仍可以逃之夭夭。再比如说,当你发现借款主体经常开空头支票,此类客户说明经常面临现金流极度紧张或者经常欺骗客户,银行机构对空头支票的容忍度非常低,一般开过两次以上就无法获得授信准入。要说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细化到一些上下游虚假合同,银行流水作假等,都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不留任何一个死角和放过任何一个盲点,因为信贷风险通常呈多米诺骨效应,一个口缺失很容易引起全盘皆输的局面,见过太多案例,只能说是经验之谈吧。
第三,还是很想重点谈谈中小企业的财务问题,有时做培训的时候,我也会把这块作为重点板块,跟很多专家的观点雷同,其实中小企业财务核实就是一个去水分还原真实面貌的过程,我也参与过多个中小企业的尽职调查,我个人对财务的审查评估极度严格,我要亲自登陆他们的做账系统,金蝶、用友甚至ERP等等,我要跟出纳跟会计核对凭证,我要期间内所有的合同、发票、进出货单据等等进行全方位的比对,道理很简单,就是想看看你这个财务报表水分到底有多少,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会有三套财务账,一套给税务局,利润基本都是接近亏损或微薄盈利;一套给银行,利润销售现金流量表都会很美丽;一套给老板自己,当然也只有老板冷暖自知。我看一份财务报表的时候,首先会看合理性,比如说一个行业的净利润值是可以大概预估的,特别是一些生产型贸易型的传统行业,有一次,我接到一个做五金机电零售贸易的客户,其净利润值高达40%,我刚好有亲戚也做五金机电零售,其净利润最多也就10%左右,那么我根本不用去考察,都可以知道这个40%的净利润率是虚假的,确定的,关于合理性方面,比如说销售额增长和应收账款增长出现匹配性矛盾,销售额短期内剧增,但应收账款却未出现增长等,这些都可能存在作假。其次,一定要相信眼见为实,有些客户会把水分隐藏在存货、隐藏在固定资产、隐藏在其他应收、隐藏在货币资金上,特别是存货,告诉你这一堆东西就值三千万,你相信吗?我觉得有可能的情况下拿出存货单、固定资产清单,抽点抽点,同时拿出采购单及付款凭证看看存货是不是按照购买价入账,是否存在虚增资产入账方式等等;第三,我觉得一定要养成勾兑财务数据内在联系的专业水准及习惯,大家应该明白,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说通过资产等式可以得知,虚增利润,必须同时虚增资产或虚减负债,在虚减负债困难的情况下,大多数公司会选择虚增资产,上市公司也一样,一旦进行利润操纵,90%与资产有关,比如其他应收账款暴增,长期挂账,原因很简单,操纵负债你要和债权人商量,要说假话,而操纵资产则是单边行为,划一笔账给关联公司挂其他应收就可以轻易做到虚增资产。当然上市公司造假多数是想办法将费用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强行塞入资产负债表,让资产看起来十分虚胖臃肿,私营企业造假主要是将资本化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塞入利润表,让利润表营养不良,不过对于欺骗银行而言,私营企业依然会选择隐藏隐形负债如民间借贷或者虚增应收账款、存货等方式来来打脸充胖子,或是选择夸大销售少计成本等来虚增利润优化现金流净额,有些客户现金流量已经出现负数,但利润表的利润却很好看,那么就有足够理由怀疑利润含有的水分,而虚增的利润往往就扎堆放在存货放在应收账款等资产项中,其实处处都是虚假的数据,处处都是陷阱,很多时候,我就是不停的把虚假剔除,挖出客户的实际应收挖出客户的隐形负债,从而还原出企业较为真实的财务结构;当然,我们不是说对财务的消极部分实现零容忍,但是对于通过作假或者严重虚增的方式来获得贷款其实是危险的,有时即使出现净利润亏损、经营现金流为负的财务局面,如果我认为仍然能得到预期改善,依然可能做出审批通过的选择,但前提是你必须脱掉裤子,剩下一条底裤站在我面前,看到你真实的大小了,再来做出决策,这也许是财务核实的理想状态。
最后,想简单谈谈担保措施的选择。首先要抛弃一个误区,担保条件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要实现精而准,上述的那个5000万元贷款案例中,我们恰恰是追加了一个关键自然人承担连带责任担保,担保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且资产相对雄厚的社会上流,当然他同时也是抵押人,居于他与借款主体的合作贷款关系,授信前他同意抵押但不同意承担连带责任担保,我们仍然认为必须要他承担连带责任担保,幸好最终我们坚持了,如果当时放宽了此条件,那么抵押人可以允许通过法院拍卖,一旦拍卖价格过低就无法覆盖风险敞口,我们就有可能面临坏账损失,但是追加连带责任担保,整个风险模型均衡点将得到大大提升,后来也得以验证事实确实如此,原因在于我们有权对连带担保人起诉甚至查封他的资产,作为一个社会声望较高的富人而言,他第一时间考虑的便是怎样代偿怎样保住声誉节操,这当然对我们极其有利。第二,担保手续的完善也很重要,上个月出现的某知名P2P平台出现一个亿坏账的案例,他们采用了纸品质押的担保方式,当时我也特意撰文写了《侧看××的危机与转机》,其实我认为他们在担保手续上做的仍然不够完善,在采用了纸品质押登记后应该完善纸品抵押的补充手续,做到动产抵押与质押同时生效,同步约束,此种情况下,如果法院判断纸品押品被重复抵质押,只要能确定平台先于银行的先后顺序,那么就不会出现抵押权优于质押权这种哑巴吃黄连的败局出现,当然这个案例还有更大的失误在于,选择的第三方仓管机构居然与借款人为关联公司,这已经不是严格的动产质押业务,从风控措施角度来讲,这其实是一种笑话,我也只能一声叹息。第三来讲,对抵质押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就拿我们常见的房产或商铺物业来讲,有几种选择应该趋于谨慎,比如说抵押物破烂不堪年限已久远,市场变现能力过差,比如说面临拆迁的物业,有可能会存在抵押物灭失抵押权悬空的风险,比如说非独立办公或商铺物业,有些物业是在一个开放的场地上划分一块,无法做到独立查封,其变相能力和后续处置难度极大,此种物业理论上也应谨慎准入。当然,对物业的坐标一定要明确,我们也发生过指鹿为马的现象,房产证物业与评估的物业不是同一个,比如房产证物业为内铺,而借款人联合评估公司进行诈骗,提供临街外铺作为评估标的,其评估价格与实际价格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当然会对资金方形成资不抵债的隐性风险,特别是商铺,内外铺价格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我曾经见过内铺评估单价两万元每平方米,而转角后临街外铺评估单价二十万每平方米,差距如此巨大,如果坐标错位,其结果可想而知,该物业就在深圳东门。
要说的其实还有很多,但写作是个苦力活,稿费又太低,实在无心写下去了。转眼间,秋意渐浓,互联网金融却依然如处盛夏。末了,借此文,向所有的风控同行致敬,感谢所有那些高薪招聘我过去的平台以及长辈朋友们,你们懂的,小弟在此不胜感激,难以言表。
来源: P2P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