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互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金融与互联网 > 金融互联

金融互联

第三方支付征求意见稿(解读)

租赁视界 2015-08-01金融互联
刚刚公布的第三方支付监管意见跟去年相比,整体比近乎一致,所以校长去年的解读还是很适用的。各位看官,好好享用。 2014年3月11日,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到央行下发的《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由于和初稿变化巨大,一石激起千层浪,金融咖梳理了几点重要变化: 1)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

这是关于第三方支付关于近期政策的解读。

2014年3月11日,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到央行下发的《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由于和初稿变化巨大,一石激起千层浪,金融咖梳理了几点重要变化:

(1)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2)支付机构应对转账转入资金进行单独管理,转入资金只能用于消费和转账转出,不得向银行账户回提。

(3)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同一个人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消费月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超过限额的,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

以上三点一旦成为现实,究竟会动了谁的奶酪?央行初衷何在?第三方支付行业还有生存的空间吗?来听听江南愤青的观点。

记者:如果征求意见稿最终获批实施,会伤害哪一方的利益?

江南愤青: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直接影响了目前很多P2P公司、理财公司的继续生存,目前这些公司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来做收款归集以及所谓的监管职能,一旦取消了影响是极大的。

“不得回提”这四个字很有意思,也就是说你往支付账户里充值的时候,本来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转帐,真用不完的话,你还能提回来,但是有这四个字之后就不行了,这样会极大限制你往这个帐户里面转帐的积极性,因为你充进去以后就回不来了。

最后一条影响最大。这里所说的支付账户是指第三方支付机构自建的虚拟账户体系,这两段话的核心其实是尽可能地排除第三方支付账户体系里的划转行为,但是并不限制你将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支付技术,继续实现支付的功能,简单理解,你可以将第三方支付作为一个支付通道,但不要把银行的钱充到第三方支付账户里去,然后再在这些虚拟账户里进行划转、消费。这个对所有建设虚拟账户体系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确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对于支付宝这种力图想让资金在自己的账户上有所停留,然后建设闭环交易体系,用来消费、转帐等一系列的功能,可能会出现巨大冲击。

记者:理性客观分析来看,你觉得央行的意图是什么?

江南愤青:我感觉我们还是要尽可能还原到第三方支付出现的初衷去看比较合适。当初给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确是因为第三方技术可以让小额划转更为便捷;另外就是立足于商品交易,有实体相对应,而不是资金对资金的纯粹划转;当然还有就是立足小额支付,大额支付事实上全球的监管都极为严格,不太可能放开。互联网支付的牌照更多是一种通道型支付,所谓通道型支付,其实是帮助资金更好的流转,而不是截留资金,而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在做的账户划转也好,多应用消费也好,都已经是一点点走到了类银行账户的角色上去,离当初的牌照定位已经相差甚远了。

比如我国的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最早诞生于商品交易,但是现在已经日趋走出了商品交易的领域,可以利用余额进行商品交易以外的多项用途,而且用途还在不断拓展,购买理财产品都能嵌入余额之中,第三方支付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资金账户体系了。而且央行过去十多年还是给予了第三方支付比较宽松的政策的,至少比国外更宽松。国外涉及资金沉淀是必须存在有保险公司承保的银行账户上,单个上限是10万美金,而且是无利息的,我国不是,我国大概沉淀资金的90%的利息是给予支付机构的。

我自己感觉资金沉淀这个问题的确是个敏感问题,它把支付直接就划分为两类支付机构,一类是通道型支付机构,纯粹是技术支撑工具,本身是不碰资金的,微信支付有点这个概念;另外一类就是资金沉淀在体系内,然后利用资金一方面赚取息差,一方面则是拓展多项应用,不断拓展支付场景,从而开始不断衍生边界的行为。

这个征求意见稿其实核心是打掉第二种,让其回归第一种的思路,第二种一方面是涉及到日益庞大的资金,的确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还有就是不断扩展边界之后,越来越难以界定到底是什么业态,银行不是银行,支付公司也不是支付公司。看不明白的东西,当长到一定规模后带来的不确定性是监管部门必然要考虑的。我自己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监管部门,作为需要对社会负责的一个监管机构,这个时候出台这样的一个办法,可能也是想让第三方支付不忘初心,方能始终吧。而不是走入到大额,走入到资金清算的职能里去。

第三方支付最早的确是作为大银行效率缺乏的一个相应补充而出现的,但是发展越来越迅猛之后,尤其是大的支付公司,开始日益不满足于这个定位,要走入到其它领域去,线上要走到线下去,小额要走到大额去,都可能是央行不想看到的局面,金融监管失控带来的灾难也是很大的,所以,我还是倾向于把这个意见稿理解为第三方支付可能要重新定义其历史定位,这是一个重新审视的征求意见稿。

记者:有人说这样的监管是在遏制金融创新?

江南愤青:很早前在写《支付革命》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在想,第三方支付到底在社会中承担什么样的职能?因为我们说这个社会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越有效率越好,有很多事情有效率,社会成本可能更高,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对的,克隆人够创新了吧,为什么全球都要反对呢?因为涉及了伦理问题,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灾难。现在动辄以“遏制创新”来批判央行,我感觉是苍白的,我们要先弄明白,到底第三方支付的创新对社会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我们比国外更早地采取了相对市场化的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全球仅从支付效率上来说,中国应该是最好的。其实到现在国外的支付还处于较为严格的监管之下,所以国外的支付效率一直较为缓慢,美国的跨州支付要三到五天,跨行支付也很不方便。一方面可以理解国外对支付的效率不是很敏感,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外对支付的要求是高于中国的,尤其在各国在反洗钱的高压下,对于很多转账支付都是有较为严格的规定。更多还是将支付限制在商品交易领域,而对单纯的转账会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

而我国以支付宝为代表的自建账户体系的第三方公司,其实是在努力构建一个闭环交易体系,力求在一个支付宝内实现内部清算,看上去A给B转账了,但是实际上,对于支付宝而言,只是一个账户到另外一个账户做了数字的记录而已,支付宝在银行的账户上是没有体现交易变动的,这种行为怎么理解?是对是错?好处是的确让用户在支付宝体系内实现了划转,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公司通过极为便捷且人性化的方式,方便了用户,但是坏处则是让资金脱离了银行的监控,使得资金进入了一个相对不是那么透明的匣子里,就非常容易形成很多可能的灰色地带,同时也给监管部门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极大的难题。

这里面提下,很多人都说Paypal的转账为什么就可以,事实上Paypal的转账是有很多限制的,它的受限大概分为低限,高限和永久限制三种。低限是能收钱但无法提现,主要是防止被盗用从而通过Paypal洗钱;高限是无法收款也无法提现,这种情况出现在违法使用或者正常商品交易中被人投诉等;还有就是永久限制,俗称“180”,即由于违反法规法令或者大量客户投诉,Paypal和你终止协议,你的Paypal账户将永久无法使用,并且你Paypal里面的款项会被冻结180天。一般出现“180”了,你的Paypal账户就永久死掉了;同时和你身份有关的任何资料都将成为Paypal的黑名单,属于“可以注册,可以收一次钱,然后直接被封掉”的类型。

这里还有诸如涉及到商品交易中的一系列问题,例如AUP问题,这个是paypal非常严格的一个限制,AUP问题是指你通过Paypal去销售违法违规或者未经授权的品牌产品导致的问题,AUP最主要包括:色情类、赌博类、烟酒类(各国法令都不允许烟酒的跨国在线销售)、以及包括"LV”、"OLAY"、"UGG"等国外知名品牌,也就是我们说的A品了,一旦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被Paypal给停止服务。

记者:市场和监管目前还在博弈吗?征求意见稿能否最终落地?

江南愤青:我们原先在最早出台支付管理办法的时候,当时移动支付的趋势也好,收单也好,一系列东西都看不清楚,所以当时规定相对比较宽泛。随着支付技术不断往前走,有很多模糊地带的出现都是未曾预料到的,所以也到了需要停下来看看的时候,包括二维码和信用卡的暂停文件,其实都反映了监管跟不上业务的发展。不是监管能力的问题,而是互联网的速度太快,对于监管而言,是一个全国统筹的概念。监管部门要在多个利益主体之间寻求平衡,保持整体稳定的思路,但是互联网则是求新、求快的思路,两者存在极大的矛盾,监管层支持创新也是有容忍度的,一味求快必然也不符合现实,不符合全国一盘棋的监管思路。

这个时候,其实去谈这个征求意见稿也就意义不大了,很难谈的上好还是不好。本身我们说任何一个方案首先就是要利益相关方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逐步地完善。我觉得这个时候给双方一个机会,应该冷静地坐下来协商,而不是舆论倒逼。骂娘骂多了意义不大,增加对抗情绪而已,尤其是前几天的媒体,铺天盖地,甚至连事情都没弄明白就开骂,有点过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甚至破坏更大。

我们还是要看清楚第三方支付这个行业,因为同质性竞争特别厉害,它需要靠规模来取胜,而银行不断的自我完善,也对第三方面支付行业形成了很大的挤压,所以哪怕不存在央行进行监管的情况,理论上也是比较难生存的一个行业,我自己也预言生存不了几家。

第二个,我觉得第三方支付需要转型也好,什么也好,它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征求意见稿,感觉突然,缺乏缓冲。而且我刚才也说了,第三方支付它是一个基础设施,它是一个社会的底层架构,它就像是公交车,就像是地铁,轻轨,它承担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义务在里面。在原先银行没有做的情况下,让第三方支付来承担了这个职能,无论你要清算也好,还是要再认定也好,它们都是革命功臣,都对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都是要看到的。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来看,也势必也要给它们一段时间用来进行转型升级。双方应该需要不断协商,最终拿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出来,而就目前来说感觉来看,征求意见稿哪怕再合理,可能在时间上我觉得也不是特别合适。而且现在还不止是说第三方支付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到像建立在这个支付基础上的很多问题,好多商户可能因此都必须修改条例,P2P也可能戛然而止,就这一种情况下,我觉得需要给第三方支付一定的空间,不然的话可能带来的问题也比较大,不能就单一件事看一件事,还是要有很多的配套来做,所以,我还是很乐观的估计,这个征求意见稿应该会有所调整的余地。我相信我们从最终目的来看,都还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矛盾。

记者:你估计央行会让步吗?银行、银联等各方利益是它考虑的因素吗?

江南愤青:我觉得保护银行的利益是必须的事情,银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保护银行的总体稳定是每个国家都至为关键的重要的金融监管目标,保护银行是必然且必须的,银行代表的就是社会财富和最终社会利益,不保护银行就是不保护社会,这点压根无可厚非。

我们大家现在都不喜欢银行,主要还是因为银行的准入门槛太高,而且本身也带有一点对所谓垄断的排斥心理在里面,但是这不是不保护银行的理由,我们该考虑的是如何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企业进入金融业,也进入被列为重点监管及保护的银行之列去,而不是喊反对银行这样的调调,没必要。通过创造更多的机会,让银行业放低门槛,这样一方面加快竞争,优胜劣汰,保持总体稳定。另外一方面也是缓解社会矛盾,没必要让国有和民营的情绪长期对立。

至于就这件事情而言,我是这样想,无论是银行也好,银联也好,央行肯定会考虑一部分因素,但是我觉得这个原因占比很小,非常小,没必要也不合理。因为第三方支付本身就是在央行,甚至是银行、银联的一手扶持之下成长起来的,如果说真要保护银行、银联,在前几年就已经把趋势看得很明白,认为两者之间必有一战的时候,就可以砍了,何必等到现在?如果说真的保护银行,或者保护银联这个角度上来监管,这个行业走不到今天,真走不到今天。

记者:你觉得虚拟网络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最终会放行吗?

江南愤青:虚拟信用卡现在暂停更多还是因为流程不合规,报备存在瑕疵,补上应该就可以了。虚拟信用卡从本质上而言,还是一张银行信用卡,无非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来优化和完善了,而且在额度上,也还是遵循了小额消费,都完全符合监管的思路。无论是对实体经济,还是对金融政策,都有促进作用,也符合审慎管理的理念。所以我个人判断,一旦流程这一步补充完整,基本上也就会放行。

从技术上来看,这一次真正影响的是二维码,二维码叫停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因为二维码的确从目前来看,虽然很方便很便捷,但是缺少一种安全认证问题,这可能是监管层比较担忧的一个问题。在没有大面积推开之前,没关系的,但是现在随着微信和阿里这样非常庞大的机构开始推这个事情,它就会突然间铺得非常快,因为这两家公司的流量和影响力放在那里。

央行等监管部门一直的思路都是小范围试点,然后再大面积推行,这种审慎监管往前推进的理念,小步慢走的理念,导致了两者是相违背的。央行总是希望能够把这件事情看明白了再推,以免等社会出现大面积的安全问题的时候,再反过头来看来做,就来不及了。所以央行要暂停,暂停的意思就是大家先坐下来把这事弄明白了,安全性到底有多大,如果你们觉得安全性没问题了,再放开也为时不晚,我觉得不能够因为说它暂停了,你就跟孩子一样躺地上,甚至鼓动一帮人帮着你躺在地上,啥也不说,就说你要放开,你要放开,这个不行,这个解决不了实质的问题,你要提出放开的理由,还是那句话,我们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矛盾。

媒体和舆论的情绪是,好像你暂停了,你就是有问题了,也不管你最终其实是为了保证社会公众利益。现在大家也在探讨二维码的安全问题,是否能得到有效解决,可能有,可能没有,那么也需要一段时间,大家静下来看,或者我们还是小范围推,慢慢推,等到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它是一个安全可靠的东西的时候,再往外推。任何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是不断试错出来的,晚几天用,就会天下大乱了?就无法赶超英美了?真不见得。

很多人举例说,银行卡有盗刷对吧,人民币也有造假的,为什么不停银行卡?不停用人民币?这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百分之百没风险的,但是前提是风险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而二维码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要远高于他们,属于完全不可控的范围,至少目前还没人敢说二维码的风险是可控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央行这次暂停应该是合理而且是必须的行为,总比事情出了以后,再反过头来要好,因为那时候你还是骂央行,对吧?你还是骂监管部门怎么之前不去看。金融有很强的风险滞后性,等出问题了以后你就来不及,那个时候就可能酿成大祸,谁都不想,对吧?到那个时候再去谈这个事情没有意义了,对错已经不重要了。

记者:最近关于支付、互联网金融的争议,在你看来其实是一场舆论战?

江南愤青:互联网本身的一个经营思维就是敢想敢做,很有魄力,反正做了再说。勇往直前这种做事情的方式方法我们当然也要肯定,有魄力才能创新嘛,但是在金融领域里面,一往直前的代价也很高。所以可能保持事先必要而且充分的沟通还是很有必要。

不过我觉得现在这个事情的的确确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觉得我们的监管部门对互联网的了解,真的是不够,在舆论战上是完败。政府部门的危机公关能力很差,从头到尾像个小寡妇一样,躲在家里不吭声,弄到老百姓还真以为政府出的阴谋诡计,形成这个判断以后,你再出来说话,估计也没人信了。互联网的时代,是个快速定性的社会,面对问题一定要坚决果断地自证清白,然后也要了解屌丝的想法,理解屌丝的思考逻辑。有时候要允许自己犯点错误,工作的时候放开一点点尺度,你一直是说我要零出错,公众对你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零容忍它最终会酿成大祸,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政府需要去想的一个事情。

第二个问题是未来的垄断可能更多来自于把握了现实大量资源的大企业,而非来自政府,从3月11日出台支付的征求意见稿开始,经历了一天的沉默期之后,从暂停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入手,铺天盖地的舆论都一边倒地砸向监管部门,很难说没有幕后推手。市场是会传递弱智的,一旦一个阴谋论出现,会很快流传,而且在互联网上日趋集中的三座大山,在此刻都是统一战线,拥有极大的资源来掌握话语权,给监管部门带来的压力是极大的。我估计这段时间,银联是躺着中枪,而监管部门则是欲哭无泪。确切说,屌丝向来都是自己的掘墓人,这次至少在暂停二维码这个事情上,央行做的是对的,安全不是借口,而是实实在在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