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多,信托业仿佛坐了一回过山车。去年上半年还是满眼繁华,信托业风光占尽。部分项目陷入兑付危机也不曾影响人们要大干快上的好心情。而今,人们却感到寒意袭来。跟提出要转型一样,信托公司也普遍提出转型的口号。人们一致认为,靠粗放发展即可获得丰厚回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看空整个行业的也不在少数。一度踌躇满志的大佬们今年也颇显无奈,而带着淘金心态进入这个之前炙手可热的行业的人更是唏嘘不已。悲观和迷茫开始笼罩这个行业。在冬天的迹象显露之时,人们看到一个可能的困难时期将要来临。但是不要忘记,冬天终会过去,冬天过去是春天。在诸多的危机之间,我却看到一个真正最好的时代的大幕将要开启。
一、势在必行的转型
信托业持续数年的飞跃式发展,有几个前提性的条件:经济刺激政策下的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同时期银行信贷政策的收紧,加之信托牌照横跨货币、实业、资本的投资功能使之能满足当时的融资需要。可以说,飓风卷起之时,信托业恰恰站到了那个风口,而且身旁一度并无他人。地产价格的飞涨保护了信托业“刚性兑付”的不破金身。但如今,房地产透支了太多社会资源,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负累,经济政策正在主动的转型和被动的逼迫中发生转变,“刚性兑付”的光环迟早都要打破。与此同时,随着泛资管时代来临,牌照优势不复存在,融资途径多元化。支持信托业在粗放模式下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即将逝去。
(一)地产盛宴终将收场
信托行业这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是跟房地产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可以说信托业深深得益于房地产业的高歌猛进。去年若有人说房地产已经相当于股市的6000点,还会有人嗤之以鼻。但今天这种判断已占上峰。行业不可能没有周期。任大炮的火力也已有所收敛,潘石屹更是公开说房地产是即将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万科副总毛大庆更是在详实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对房地产业做出了很有说服力的悲观判断。关于房地产危险的担忧已然明显压过了乐观情绪。任何的危机,多半是在人们表现出一致的担忧之前就已经不可挽回了。有人或许寄望于的救市,可本届领导人正试图采取更审慎、更符合经济规律的政策。更何况,即便已经被房地产绑架,的主动救市是否能够继续将房地产向云中托举,也未可知。任何东西都有他的限度。“四万亿”这种政策能够出台并取得效果,无非是本身所拥有的特殊权力,以及开放以来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为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它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可能。如今,货币增发后的房地产过度繁荣,导致人们购买力被掏空和资产向房地产过度集中,实体经济萎靡不振,恶果已经显现。饮鸩止渴,也拖延不了太久。央行副行长的“公开喊话”一方面表明了想维护房地产的初衷,但又何尝不意味着大型商业银行这个半市场化的重要力量已经开始对房地产持相当谨慎态度。当政策之手连国有银行都不愿跟随的时候,或许说明危险已经迫在眉睫。
诸多的信息表明,房地产危机的来临已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不是整体的崩盘,也会是局部塌陷甚至崩盘,整个行业进入衰退期,资产价格可能会明显下行,至少绝不可能维持之前几年的上升态势。住宅如此,商业地产也是如此。三四线城市不安全,一二线城市又如何独善其身。一个复杂的联结在一起的经济体,共用着同一个金融体系,不可能是条块分割的,也不会轻易因为一厢情愿的政策而改变整体的趋势。
(二)“刚性兑付”必将打破
所谓的“刚性兑付”一度对信托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客观上,在投资者风险意识普遍不足、投资渠道匮乏的状态下,相对较高的收益加上“刚性兑付”的光环成为信托业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法宝。但投资必然伴随风险,“刚性兑付”不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已经成为信托业难以承受之重。房地产带来的繁荣终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自然衰退或崩盘而消逝。支撑信托业在刚性兑付的光环里尽情飞舞的飓风已经逐渐停息。个别公司自掏腰包兑付投资者的行为虽是市场博弈的结果,但一个信托项目小则数亿,大则数十亿,受托资产规模超千亿的公司比比皆是,而自有资产平均也不到百亿。如果经济形势明显恶化,资产价格下行,即便信托公司想刚性兑付,也不可能有这个能力。
对整个行业来说,靠自掏腰包或者循环发行产品而支撑的“刚性兑付”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毒药。各公司都希望“刚性兑付”打破,但是谁都不希望在自家打破。但只要“刚性兑付”是在恶性竞争持续的状态下发生,那么打破之时,不可能是某家公司的事情,那一定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内部洗牌、投资者风险意识的改变和信托行业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调整和重塑。最好的结果是在“刚性兑付”打破之前,整个行业实现了成功转型,通过良好的风控和强大的投资能力让“刚性兑付”的行业形象以健康的方式继续存在。但是这种可能性不大。一则恶性竞争之下,有这种意愿、魄力和能力的公司终究是少数,二则目前来看,信托行业不过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一个小角色,经济形势的改变恐怕要早于和快于多数信托公司的主动调整。
(三)信托牌照已然贬值
自2012年底,泛资管时代大幕开启,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保险资管甚至期货公司都具备了开展类信托业务的资格,且一年多来规模急速膨胀,基金子公司遍地开花、券商资管突飞猛进。银行资管也已经呈现出信托化的趋势,未来明确赋予银行资管计划跟信托计划同等法律地位恐怕是早晚的事。第三方理财机构也开始凭借客户优势,试图打通产业链。融资租赁、典当、小贷、担保、商业保理等各路金融和类金融机构虽然名义上适用的是不是信托关系,但穿透其业务模式的实质来看,其实质功能与信托业务并无不同。颇受瞩目的不少互联网金融业务即便在法律上用的不是信托关系,其实质原理也类似于信托。某些运作较为严密的民间借贷公司,也俨然成了不叫信托的“信托公司”。这一切都意味着信托牌照的实质性贬值。
所谓的信托牌照优势,一度表现为信托的通道价值。通道业务的确为信托业起家提供了一种“低端”但是相对安全、省心的利润来源。虽然银监会期望将信托业整体上与“影子银行”划清界限,但是清理包括信托通道业务在内的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已成共识,监管层对通道业务和规避监管的行为表达了深深的厌恶。同时,通道业务遭到其他机构的价格竞争。通道业务的萎缩是监管要求和通道竞争的必然结果。当然,以监管套利为本质的通道业务注定不该是信托的阵地。
二、转型的条件
转型似已成共识,虽然方向仍在云里雾中。在讨论方向之前,我们须得看看,转型的资本在哪里?应当看到,虽然外部条件发生了不利变化,但信托业在过往的快速发展中发生的内在变化已经为未来的转型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尤其表现在资本、人才、机制、理念、监管五个方面。
(一)雄厚的资本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近几年来的飞跃式发展,信托业积累了自己的“原始资本”。尤其是在前几年,社会融资渠道匮乏,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期望值没有像今天这么高,房地产价格的直线拉升和房地产市场的一片火爆又使得多数项目最终能够安全退出。这一切使得信托公司从中获得丰厚利润成为可能。尤其是经过近五年的黄金发展期,信托业的家底越来越厚实。部分信托公司甚至利用自有资金参股了不少金融机构和知名实业企业。自有资金的积累为后续的转型和试错提供了基本却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二)优秀的人才
随着信托业风生水起,信托公司在人才市场上成为颇受欢迎的雇主。有人十分看好信托业的长远前景,有人则奔着相对较高的薪资待遇,结果是不少优秀人才涌入信托业。不少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著名律所、咨询公司以及部门等机构有过相当从业经验的人进入了信托业,并成为中坚力量。信托业对应届生的要求更是不逊色于任何机构,普遍将学历起点限定在顶级高校和国外著名大学的硕士以上毕业生。这种要求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是毋庸置疑,这几年,信托业的人才结构和人员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这些高素质人才经过几年信托业务的历练,已经成为资管业务领域具有相对领先经验的一个群体。
(三)较为成熟的机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投融资需求膨胀和监管不断强化的内外部因素作用下,信托业已经建立起了适合于开展信托投资业务的经营机制,核心体现在项目获取、项目审批、风险控制、项目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等方面。不管信托业多么年轻,就资管业务而言,信托业拥有相对而言更为成熟的经营管理机制。前中后台的分工配合和必要制衡有利于实现追逐利润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平衡,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才的优势。较高的薪资待遇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业务人员获取项目的动力,而日渐推广的奖金延付制度对业务人员的逐利冲动实现了一定的制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公司近几年下大力气加强中后台建设,在人员配备和薪资待遇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这有力提高了信托行业的整体风控水平。
(四)相对审慎的理念
对逐利冲动的克制以及对自身风险承受度的适当定位,是具有长期竞争力的金融机构的必备特征。近年来媒体普遍聚焦于信托兑付危机,让社会对信托业形成了不够客观的看法,有人武断的将信托定位为银行通道,也有人将信托业务简单界定为高风险的借贷业务。这些说法都不客观。如今,信托公司自行募资的集合项目已经占了很大比重,并且通道项目利润微薄,信托公司着力发展的是非通道项目。
在融资渠道多元化的这几年,信托业也是有自己的定位的。总体而言,信托项目的风险水平高于银行,但低于其他多数融资渠道。更何况,信托公司可以运用比银行更为多元的风控措施和监管手段,把对银行来说风险较高的项目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从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就可以看出,总体上,信托业还是相对审慎的。信托业凭借其相对更强的募资和投资能力、综合性的金融牌照以及强大的股东背景,并非不能跟其他机构拼抢收益更高的高风险项目,以获取更多信托报酬。但事实上,信托业还是相对克制的。去年,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大干快上,他们的不少项目都是被多家信托公司主动放弃掉的。在其他资管机构的业绩飙升的同时,信托业绩增长乏力,有人因此便断言这是信托业在走下坡路。但事实的另一面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托业主动放弃通道业务、躲避高风险项目的结果。信托产品发行困难,在一定程度也与其他资管机构提供了收益更高的产品有关。在有意和无意之间,信托业还是形成了自己的风险定位。当然,如果说房地产会演化成系统性危机,谁都在劫难逃。但是如果风险尚在可控之内,那么信托业相对审慎的经营策略将保全这个行业度过可能的难关。
(五)相对严格的监管
去年泛资管时代来临,基金子公司被称为“万能神器”,公募基金“母以子贵”,券商资管的监管也比信托要宽松许多。当时甚至有人说,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将凭借更宽松的监管占领信托的地盘。然而,对任何金融行业来说,健全而适当的监管体系都是十分必要的,靠监管套利不是长久之计。就信托业而言,从银监会到各个银监分局通过政策文件、窗口指导等方式,对信托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管,并严格地实施项目审查、报备制度,对信托公司的业务进行具体指导。长远看,监管机构的限制、指导是信托业积极转型、放弃通道业务和高风险业务的重要推动力。监管政策在特定时期对特定公司而言,很可能产生了不利影响。但从长远、从行业整体看,应当说是利大于弊的。
随着监管层对银行监管的进一步加强,通道业务的源头被堵住,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的所谓监管套利优势也将失去意义,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必要的监管是金融行业健康生存、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所必需。也许,银监会所构建的信托业监管体系将被证明是帮助信托业躲过下一场危机的一道防护网。
三、转向何处?
去年信托业的人聚到一起,讨论的是如何在10万亿的规模上继续扩张。如今,业务颇显疲态,各种口号和激励措施在现实经济背景之中也显得苍白乏力。于是转型成了最大的主题。业务萎缩是人们探讨转型的直接动因。基于这种初衷,人们探讨转型依然是讨论今后做什么业务,下一个利润增长点是什么。如果仔细去看,还会发现,有不少“业务讨论”的潜台词似乎是,今后怎么做房地产业务,做什么房地产业务。
毋庸置疑,信托业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要转型的时间点。但更为重要的是,转型的含义不仅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问题,更不是房地产信托业务如何转型这么简单。未来的转型是一场真正的自我,是基于对宏观形势、社会需求的变化和自身本质功能的认识基础上的根本转变。如果说信托业是一艘大船,如今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方向的改变,更是要对自身结构进行重大的改造。信托转型,最根本是自身定位和经营模式的问题。行业定位将由融资媒介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变。经营模式上,要切实加强投资能力,成为有竞争力的实业投行。概言之,信托业的转型方向应当是以实业投行立身的财富管理机构。
(一)定位财富管理
1、为什么要定位财富管理?
可以说,信托业是靠着经济发展、特殊时期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牌照优势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走到了今天。而支撑信托业未来的黄金发展期的,也将是过去多年积累起来的庞大的社会财富。如果说过去五年的经济刺激政策所带来的强大融资需求,是信托业原始资本的源泉,那么五年之中快速展开的财富再分配和财富集中将为信托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财富管理注定是个有前景的行业。的开放,是人类历史上最极速、最剧烈的一个现代化过程,其优劣得失,我们不去判断。值得关注的是,它造富的速度也是史无前例的,在时代的大潮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用一两代人甚至几年的光阴积累了成熟工业化的大家族用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才积累起的巨额财富。这一批人的黑白美丑,难以评断,但客观的现实是,财富集中到了他们手中,他们的财富具有影响未来发展的能力。与财富的迅速集中并存的是,公共教育水平与国际较高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而很多暴富之家对子女疏于教育更是常态,更遑论建立起西方大家族对接班人进行有规划的教育、遴选的成熟机制。这些财富所有者需要人帮助他们进行财富管理。
中产阶层也有了大量的闲余资金,高净值客户数量剧增。如何满足他们的财富管理需求,把高净值客户的闲余资金匹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中去,在为他们获得收益的同时,满足社会的融资需求,促进社会发展。这是未来金融体系必须要实现的功能。所谓财富管理机构能够产生并成为一个重要行业的根本前提就在这里。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可以预期,财富管理行业会有他的黄金十年。
2、财富管理的本质
所谓财富管理,核心是能够站在投资者立场进行投资决策,做投资者可信的财富管理人。财富管理有很多种模式,向理财顾问获取专家意见,交给职业经理人经营企业,设立家族办公室,或者把钱交给私人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公司、证券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等,都只是实现这种功能的不同途径罢了。就此而言,信托公司和职业经理人的使命并无不同。但是任何一种需求的本质决定了,能够在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应当是更具备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的机构。对财富管理机构而言,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在忠诚于委托人的前提下使财富增值的能力。财富管理的过程必然要进行资产配置,但是融资人看的是金钱本身,委托人看重的才是财富管理的能力。
究其根本,财富管理机构是财富增值能力的提供者,而不是金钱的提供者。财富管理机构经营的不是风险,而是财富管理能力和信誉。只有站在投资者一边,才能实现行业利益的最大化。向财富管理转型,绝不是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这么简单,而是信托业在经营理念上的根本转变。“财富管理”是一种行业使命和价值定位,而不是一种业务类型。如果说房地产信托、矿业信托、资产证券化都是信托投资业务类型,那么所有这些业务都是服务于财富管理这一使命的。
3、信托凭什么能做财富管理?
目前,以财富管理为名的机构已经遍地开花,但是真正的财富管理尚处于萌芽状态,绝大多数财富管理机构仍仅仅是“资金的搬运工”,而不是财富的管理者。社会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实际上超前于目前的财富管理行业的能力。但也正因如此,在目前已经形成的有限却很重要的相对优势基础上,信托业若能掌握先机,依然大有机会。从本质上说,私人银行、信托、基金、私募、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货币基金、理财公司乃至各种游走于边缘的类金融机构对于他们的客户而言,都是财富管理人。但是财富管理的核心在于让财富增值,仅仅是资金中介的公司只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罢了,不会具有真正的竞争力。在具有投资能力的机构之中,综合考虑投资领域的广度、行业的成熟度,总体而言,信托在目前还是有相对优势的。信托在资本、人才、理念、机制、监管上的优势,已经在上文论述。这些优势,会让信托在整体上、在较长期内领先于后发的资管机构。
对信托而言,最大的潜在竞争者是银行,毕竟银行先天的享有客户的信赖,且拥有最广泛的客户资源。然而,目前来看,银行的私人银行部从事资管业务存在诸多掣肘因素,集中体现在经营理念、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等方面。部分国有大行的资管条线的管理机制还带有浓重的官僚化色彩。私人银行虽然具有先天优势,并且已经试图通过各种“附加值”服务争取客户。不过,即便银行能放下身架,利用自身资源为客户提供种种无微不至的服务,做得再好也终究是皮毛功夫。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这种通过所谓的附加服务来维系客户的方式能够发生明显效用,根本前提还是市场上缺乏更好的投资渠道和足以值得信赖的财富管理人。一旦有更好的财富管理机构和投资机会,客户自然会做出理性选择。 资金从股市和银行转向信托、货币基金就是这个道理。不少私人银行部的高净值客户跨过银行成为信托投资的忠实粉丝更是例证。不可否认,未来银行很可能会将资管条线独立出来,并且参照信托公司的管理机制来经营资管业务,吸引足够的人才,若是那样,银行不难成为体量最大的财富管理机构,果真是大象起舞。但是在大象沉睡或者继续装睡之时,信托还是有确立自身地位的机会。更何况财富管理的一片蓝海无限广阔,会给诸多有能力的机构足够的机会。
财富管理的核心必定在于让资产增值的能力,聪明的投资者很容易辨别谁能为他增值。当然,应该承认,信托是在不具备相匹配的投资能力的情况下借助制度优势和特定的经济环境成功树立了财富管理机构的形象。未来要长久的维护住现有客户,必须锻造内功,做真正的财富管理者。
(二)打造实业投行
金融的使命就是把闲余资金引导到能够创造价值的产业中。作为一个具有融通资金职能的行业,如果说信托业能长久发展下去,它必须得有对社会的实质贡献。而作为代人理财的财富管理者,它也必须具备强大的投资能力。当然,不具备投资能力,但是能够遴选好的金融产品或者合作伙伴从而帮助客户理财的机构会有生存空间,但是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应当具备有自己的投资能力。信托具有发展为实业投行的潜质。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信托能够更充分的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的投资需求,将合适的钱引导到合适的项目中去,同时减少资金中转的环节,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这是以信托为代表的资产管理行业的社会价值所在。所以信托虽以财富管理为自身使命,但它还应当立身于实业投行。
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决定了,他不能更充分的匹配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和项目,不能为不同的资金进行适当的定价。直接融资取代间接融资是大势所趋。而就的实际情况而言,信托业具有成为履行直接融资职能的行业龙头的潜质。有人曾质疑说,信托业是个畸形的行业,在国外信托业都不属于金融行业,甚至不是一个行业。但是信托业是不是畸形,得从整个金融体系来看,信托业是不是金融行业也不重要,关键是信托所满足的那种需求是否是社会的合理需求,社会是否需要信托这样一个行业?
在不少发达,证券市场是联结闲余资金和企业的重要渠道,是直接融资的重要形式。但是发达的证券市场是以成熟的法治环境为前提的,不光是证券业务参与主体本身的合法合规,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备,企业财务、税务制度的严格执行,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的客观中立,惟其如此,证券投资者才可以以公开的信息做出有效的投资决策。但这些要素在几乎都不具备,而且短期内都看不到被明显改善的可能。股票价格变动跟上市公司价值变化到底有多少关联性,上市募集的资金到底被用于何处,股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到底是基于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还是其他因素,都很值得怀疑,这样的证券市场到底能在资金的有效配置、为社会闲余资金获取收益方面发挥多少实际价值?证券投资市场本身的沉珂重疾已经在近年来证监会的重拳治理下不断暴露,万福生科、南纺股份造假的案例令人瞠目,基金行业如此严重的老鼠仓、内幕交易让人震惊。而且,证券市场的诸多问题并不是监管部门一厢情愿能够解决的。即便解决了证券市场本身的问题,没有整个社会法治体系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证券投资市场也难有根本性的转变。
正因此,考虑到投资环境的特殊情况,信托或许具有特殊的发展机遇。一边是大量的社会闲余资金,一方面是众多需要资本支撑的企业。联结投资需求和融资需求的渠道必将发展。目前的证券市场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信托作为一种能够将特定资金匹配到特定企业经营之中,并向委托人定期汇报项目进展的投资模式,能够实现起码的风险隔离和信息披露。单这一点,信托就具有发展为实业投行的重大优势。私募基金也可以发挥这种功能,不过目前真正具有投资能力的私募基金也不多,而且从体量看,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退一步讲,私募所运用的法律关系本质上就是信托关系。信托公司也可以被视为是多个私募的集合体。信托和私募未来的发展前景,都是立基于社会对实业投行的需求。而且,信托未来应当向优秀的私募机构学习实业投资的经验和方法。当然在投资银行这一领域之内,信托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目前信托业确实存在畸形的地方,信托业如此快速的扩张也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畸形有关。但是,这不意味着,信托未来不能够顺应新的形势做出好的转变。更何况,金融体系的畸形又何止于信托一家。在一个畸形的大环境里,为投资者合法的获取利益,为融通资金发挥积极效用,又有什么不可以?!当然,信托业要往实业投行发展,改变现有的固定收益思维,形成真正的投资能力,必然是任重道远的。
四、可能的道路
信托公司未来的转型将是十余年来最大的自我调整,其意义不亚于过往的清理整顿。向财富管理转型,意味着整个经营思维的转变。以实业投行立身,直接表现就是从房地产向产业转移,这对投资能力提出了挑战。这两个方向的转变,都注定不会容易,只能靠信托业的领航者和业务精英们继续思考和探索。但是提出一些可能的路径依然是可以的。
(一)“以信誉建天下”
信赖将是财富管理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财富管理者最大的风险是道德风险,金融机构和从业者难免趋利以至于行走在道德甚至法律边缘,在一个法治体系并不完善的社会更是变本加厉。这使得,可信的财富管理人注定十分稀缺。而在恶性竞争的环境之中,“好人”会被坏人驱逐或者同化。但是反其道而行之,坚定的做一个“好人”,或许能收出奇致胜之功。既然信誉是这个社会最稀缺的产品,信托业不妨就提供给他。其实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中,不能说信托业没有问题,也落下了“坏孩子”的名声。但是从制度上说,信托制度本身是让委托人受益的、具有风险隔离功能的制度设计,天然适合于财富管理,更何况在利率未市场化的阶段,信托牌照天然具备为投资者获利的制度基础。而从经营结果来说,信托业更是实实在在的为投资者实现了数以千亿计的回馈,没有违背代人理财的使命。虽然“刚性兑付”不是正常现象,但是自掏腰包兑付投资者本身又何尝不是为投资者负责的表现?信托公司因风控不严甚至疏忽大意而引发风险的案例不时见诸报端,但是恶意利用信托资金为个人牟利而放任投资者亏损的事情似乎并未出现。单凭这些,信托业就强过目前其他具有财富管理功能的许多行业。
但是这种层次上的信誉是远远不够的。长远看,信托业的信誉还是要建立在良好的投资能力、稳健的风控以及业务开展中的勤勉尽责。作为经营信托业务的专业金融机构,在受托事务中,信托公司将被苛以专家注意义务,对投资事务做出高水准的判断,并秉持良好的操守,杜绝侵蚀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信托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二)构建自己的研究力量
投资银行需要对宏观经济形势和目标行业有较好的理解,以作为投资决策的基础。大的投行应当对宏观经济、细分行业有自己的独立研究和判断。很多国际知名的投行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他们的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再看信托业,就会发现,一个几乎没有自己的宏观研究力量的行业竟然管理着十多万亿的资产。当然这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信托业多年来投资方向单一,房地产及房地产相关行业占了相当比重,而经济持续上行,房地产价格一路走高,研究的价值被彻底稀释了。
目前的信托公司内设研究机构的研究重心主要在信托业研究和信托产品研究。这些研究有其积极价值,但是投资行业研究的核心应该是宏观经济和各个行业的发展态势,以此为公司投资决策提供参考。更何况,目前信托行业并不成熟,信托产品可复制性极强,复杂的交易结构多数也并非出于投资需要,研究的实质意义有限。
投行的研发机构在扩大机构影响力方面也会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向社会提供有影响力的观点来树立机构品牌。券商的研究所对于扩大券商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经济学家和品牌研究员的观点能影响市场主体甚至机构的判断。虽然,宏观预测在多变且有力的经济调控政策面前颇显尴尬,但这不意味着研究本身没有意义。过去几年中,部分一度火热的信托业务在一两年之后就变成高危区,和信托业不关注宏观不无关系,矿业类信托、艺术品信托皆是如此。只关注眼前收益,而不看经济形势,注定会成为刀尖上的觅食者。投资者能够相信财富管理机构并愿意向其支付报酬,是对其专业投资能力的信赖。纵使研究成果无法准确预测风云变幻的市场和难以捉摸的政策,不建基于宏观研究的投资决策都不可能赢得投资人的信赖。投资行业不关注宏观,就像出海航行不看天气、地形和潮水涨落。
(三)吸引第一等的人才
财富管理行业竞争的加剧,经济形势的深刻转变,从房地产向产业投资的过度,都会对信托业的人力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经济从高速增长的轨道慢下来,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会成为常态,如何判断经济周期,如何判断行业前景,如何判断某家公司的价值和成长性,都需要真正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财富管理成为信托行业立身使命的背景之下,赢得投资者信赖,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为高净值客户的资产配置、税务筹划、海外投资提供有力服务,都需要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目前信托行业并不具备。虽然信托业相对于多数资管机构,有更为成熟的管理架构,但是就财富管理和投资方面的实际技能而言,信托的相对优势有限。纵使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如果有技术含量的专业事务都需要外聘专业机构,那信托不会具有长久的竞争力。招徕和培养产业投资、海外投资、税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人才是必须的。
虽然,信托近年来凭其较高的薪酬待遇吸引了大量人才加入,但是跟转型需要还差的很远。在以房地产信托为代表的融资业务模式下,项目获取能力至关重要,投资能力的差异几无体现,对信托经理投资能力的历练也有限。即便就房地产领域而言,操作了不少房地产项目的信托经理对房地产行业的专业知识有多少了解,也值得怀疑。对于未来的转型,人才建设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课题。
无论是向财富管理转型,还是以实业投行立身,信托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都需要调整。在融资主导的经营模式下和当下社会环境之中,薪酬激励是提升项目获取能力、提高业绩的有效手段。在这种模式下,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个人资源甚至人脉关系上。未来,个体资源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信托业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依赖度会逐渐提升。单兵作战、散兵游勇、高度激励的方式适合于以项目获取为核心的展业模式,但对于财富管理和产业投资而言,基于专业分工基础上的集体合作将成为更基本的企业生存方式。
(四)打造品牌
在无风险定价的市场之中,投资者只关注收益率,导致信托公司的竞争聚焦在项目的拼抢上。但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财富管理行业需要实现项目获取和客户获取、维护并重。而客户的获取不在于是否能提供高收益的产品,而是能否获得客户的信赖,能否实现自身投资能力与目标客户的需求相匹配。这意味着,信托公司的营销将会是品牌的营销、能力的营销,而不以提供高收益率产品和拉网推销式的售卖为特征。在风险意识正常的时代,财富管理机构的品牌具有重要的价值,成功人士把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托付给一帮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相信的只能是信托经理背后的机构。当然品牌需要每个信托经理用自身能力去塑造,机构品牌和个体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人们担心“刚性兑付”打破会对信托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这有失偏颇。“刚性兑付”打破,意味着信托公司要放弃过往的生存方式,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这几年各类以财富管理为名的机构赚的盆满钵满,但说到底,就整体而言,都是靠这几年的经济形势才有顺风顺水的发展,并没有获得客户真正的信赖,更说不上企业品牌。只有“刚性兑付”打破,才会有优胜劣汰。未来,具有专业实力并能尽快转型的公司,将通过自己的品牌减少资金获取的中间环节,并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利润。
五、结语
任何转型都难免要付出代价,被动转型要挨打,主动转型则需要让渡一部分利润。总是放不下眼前利益,只能在滑向深渊的路上越走越远。当然,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谁都难以预测风险的高点在何处。“音乐停止之前,所有人都在跳舞”。但正因此,能把握时机、伺机进退者会取得傲人的成功。李嘉诚说他最重要的投资理念就是“不赚最后一块铜板”。对信托业而言,如果目光始终离不开房地产,放不下固定收益思维,不能培养投资能力,难以在未来有长远发展。就眼下形势而言,即便继续出台刺激政策,信托业到底是要再大赚一笔,还是借此东风全身而退,很值得考虑。
经历了多年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透支了太多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房地产业即便不出现系统性风险,也必然是重大的调整。跟随着去年的部分兑付危机而来的,是今年堪称密集的违约、破产、跑路事件,这是当下信托业决策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前提和背景。任何行业都有自身的周期更迭,更不可能对抗整个经济环境的改变。信托业应当清醒认识现实并审慎预判将来,而不是对过去的一帆风顺恋恋不忘。信托业务模式的本质决定了,信托业不具备银行、保险等机构对冲周期性经济风险的手段,他可以在单个项目上冒险,但对周期性风险必须采取更加审慎的策略。
危机之中,自然有出奇制胜的机会,但若无胆大心细的过人本领,无异于一场赌局。古语有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能度过寒冬的人,都是从秋天开始敛藏。恐怕对多数人来说,度过冬天就是胜利。麦子在初夏时节开始拔节抽穗,但它却用整个漫长的冬天将根系扎往土地深处。冬天不仅仅是等待,抵御得住彻骨的寒冷,才能承受得起繁华的春天。
在飓风中飞舞是一件幸运的事,但如果奢求飓风永不停息则将粉身碎骨。上一个十年,信托业被飓风吹起,一片繁荣景象,业绩普遍高涨。但事实上,行业内部不是没有分化,有人将飓风视为理所当然,忘乎所以,但聪明而务实的公司已经在飓风中逐渐磨练自己的羽翼。飓风停息,有人会直线下滑甚至一败涂地,但也有人会在艰难的磨砺之后继续翱翔云端,那将是真正的强者。我们希望,信托业这个金融业的后起之秀,就是那借力腾空却在飓风中磨砺了翅膀的雄鹰。在经历过飓风的托举和可能的阵痛后,浴火重生,那才是信托业最好的时代的真正开始。
(文章来源:智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