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趋势探讨

更新于:2013-07-31  星期三已有 人阅读 信源:财富网作者:鲁万峰字数统计:9080字

近年来,随着居民财富尤其是高净值群体的增加,财富管理作为一个新概念越来越受到金融投资界的重视,不仅以渠道业务为传统优势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第三方理财等机构纷纷宣称致力于开展财富管理业务,而且以主动投资管理为传统优势的保险资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也纷纷制订了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的目标。那么,什么是财富管理,财富管理在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又是如何?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是财富管理

对于财富管理的概念,目前业内尚无共识。借鉴国际经验,财富管理一般是指财富管理机构根据高净值客户(个人和企业)不同人生(发展)阶段的财务需求和收益风险偏好,为客户进行相应的财务规划,通过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保险保障、税务筹划、退休计划及遗产安排等手段,对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管理,帮助客户达到满足财务需求、降低风险、实现财富增值的目的。

依此定义可见,财富管理和目前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或个人金融业务)、信托、券商、第三方理财等机构从事的渠道业务是不同的,财富管理更强调的是管理机构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而这些机构是大多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它们目前所做的主要是金融产品代销,更像一个VIP金融超市。

不仅如此,财富管理与目前金融投资界的资产管理或投资管理是也有区别的:

首先,范畴不同,三者之间是依次包含关系,财富管理包含了资产管理的范畴,后者又包含了投资管理的范畴;另一方面,财富管理机构与客户的主被动角色不同,财富管理业务中管理机构是主动角色,根据客户情况主动为客户提供财务解决方案,而在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中是被动角色,均是在客户制定了财务解决方案后被动接受客户的投资委托。举个例子,客户甲面对财富管理机构乙丙等,财富管理是乙或丙为甲量身定做财务解决方案,例如根据市况提供包含股票、债券、外汇、房地产、保险产品等投资工具在内的大类资产配置计划,并组织实施;投资管理是甲在决定了财务解决方案后在实施过程中,乙接受甲的委托投资股票产品,丙接受甲的委托投资债券产品,等等。

其次,服务形式不同。财富管理依托的是服务,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依托的产品。

最后,服务宗旨不同。财富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是以产品为中心。

二、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严格来讲,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财富管理行业,但若把金融产品渠道销售、资产管理、投资管理等业务涵盖进来,则财富管理主体众多,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渠道业务为传统优势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第三方理财等机构,另一类是以资产管理或投资管理为传统优势的保险资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资管等机构。

依各财富管理主体不同,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大致如下:

1.商业银行年代恒久远

笼统意义的财富管理业务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6 年,财政部通过银行等渠道向个人发售国债。当然,如果把银行储蓄也算在内,历史则更久远。

2、90 年代夭折的萌芽

90 年代股市创立之后,有一些萌芽状态的财富管理主体出现,如淄博基金等老基金(有别于现在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各类投资管理公司以及券商委托理财等,但行业发展混乱,如非法融资、挪用客户保证金、恶庄横行等乱象横生,最终被清理整顿夭折收场。

3、公募基金—期待涅槃者

1998 年规范后的首只证券投资基金发行成立标志着财富管理行业的真正萌芽,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股票投资管理领域发挥着主力军角色,成立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998 年-2006 年:依靠制度优势、人才优势与政策保护(牌照垄断)迅速占领了 A 股投资管理市场,获得第一次的快速发展;

2)2006 年至 2007 年:依托 A 股大牛市,以股票二级市场投资的相对收益模式为主,管理规模爆发式增长,规模一度高达 3.27 万亿,获得了第二次的高速发展;

3)2008 年至今:由于信托制代理机制弊端显现、人才激励机制缺位、股市低迷导致相对收益模式已渐落伍、牌照垄断消失竞争者涌入、产品同质化、渠道单一化、投资行为短期化等原因,公募基金发展已遭遇瓶颈,人才持续流失,管理规模相对于银行理财和信托等其它竞争者不进反退,目前已减少 2.5 万亿元,行业地位已由独步天下演变至六分之一,公募基金业务江河日下趋势已定,诸如专户业务和基金子公司等非公募业务刚刚艰难起步,今后唯有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产品创新化、客户定位差异化、财富管理业务多元化等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成功“凤凰涅磐”。

4.私人银行—谋动者,信托公司—整固者

2009 年以来,在 4 万亿刺激政策及其后续紧缩效应的助力下,银行理财和信托获得猛发展。由于股市持续低迷,公募基金缺乏赚钱效应,负利率环境、银根收紧、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融资的大规模扩张催生了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其中银行理财规模短短 3 年就由 2005 年的 2500 亿元突破到了 2012 年的 7.6 万亿元(销售额 16.5 万亿),信托业资产规模已由 2007 年的3500 亿元左右增至 7 万亿元。

由于掌握渠道和客户优势,银行从事财富管理业务的先天优势最为明显,但目前无论私人银行业务还是个金业务均还停留在金融产品代销的初级阶段,销售佣金和利差还是其主要盈利手段,导致“客户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缺乏土壤,真正获得投资者认可并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尚需突破转变盈利模式、分业经营政策、提高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激励机制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瓶颈限制。

信托公司是 09 年以来规模发展最迅猛的金融机构,目前大有一举取代保险公司成为第二大金融机构之势,这一方面源于它特殊的行业地位(当然,这也是最尴尬之处),监管是基于货币市场的,但它是目前唯一能同时涉足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投资等多领域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2009 年以来金融脱媒和银行表外资产大扩张的环境使得这种特殊的监管体制如鱼得水。但值得指出的是,信托业务这几年的爆发基本附属于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张,而且仅发挥着“融资渠道”功能,缺乏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今后在货币条件变化、监管政策变化以及资本市场创新政策实施后又将面临券商、公募基金的直接竞争的环境中,姑且不谈发展,信托公司能否整固目前行业地位业已面临着严峻考验。

5、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后发抢跑者

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一直是资产管理行业的一员,在整个 90 年代基本处于管理混乱时期,违规融资、违规投资、挪用客户保证金等乱象相伴相随,一直到 2005 年券商清理整顿后才步入规范时期,但由于缺乏盈利模式一直没有起色,2011 年底规模仅 2600 亿元左右。

2012 年以来,随着信托公司现金管理类业务受到政策限制,券商资管开始接棒对接银行理财池业务,仅短短一年时间规模突进,至2012年底规模已达1.89万亿,但绝大部分是通道业务,主动投资管理型业务仍无起色,通道业务不仅赚吆喝不赚钱,而且又涉及银行资产归表的政策风险,2013 年以来重又面临被清理规范的窘境。

由此看来,虽然 2012 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鼓励券商创新,政策环境最为有利,而且券商又是除银行外极少拥有渠道优势的金融机构,并具有经纪、投行、研究、资管等多业务协同便利,因此资产管理业务普遍被看做是券商创新业务的重点,认为其在众多财富管理机构中有后发抢跑优势,但是,到目前为止券商资管仍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内部资源整合缺乏体制创新、人才匮乏、业务单一、缺乏产品创新、资本市场环境不佳等,券商如何解决这些瓶颈,实现资管业务突破仍需摸索。

6、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先天优势者

自 2003 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诞生以来,依托于第二大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2012 年底已达 6.8 万亿元),已成为除主权基金外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其管理资产规模目前已近 4 万亿元。

保险资管的优势主要有三,一是资金优势,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背靠保险母公司天生不差钱;二是投资业务领域日趋广泛,是少有的能够全面覆盖权益类投资、固定收益类、外汇投资类、产业投资类等高中低不同风险业务领域的资产管理机构,尤其是固定收益投资能力在应属领先;三是以绝对收益为主的投资盈利模式符合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

除此之外,保险资管 2012 来又频迎利好:之前由于政策限制仅能管理保险业内资产,2012 年保监会出台政策允许对外发展受托资产管理业务,2013 年新基金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发行公募产品,这意味着保险资管可以打开大门做生意了,政策环境极为有利。当然,保险资管打开大门与其它财富管理机构直面竞争尚需解决好其传统顽疾—体制僵化,估计尚需时日。

7、私募基金—灵活创新、方兴未艾

目前私募基金的类别主要有证券投资类、股权和风险投资类、第三方销售类三种。

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自诞生以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展十分快速,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培育出了像巴菲特、索罗斯、西蒙斯这样的投资大师。在 2003 年规范的阳光化证券类私募基金开始出现,并依托 2006-2007 年的 A股牛市获得一定发展,但由于新生行业经验不足,尚未找到自身适用的发展模式,业务领域以 A 股二级市场投资为主,并采取相对收益的投资模式,基本属于公募基金的附属品,不仅不能满足投资者不同收益风险的偏好和投资目标日益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而且在相对收益渐失人心的市况下,2008 年以来的股市持续低迷导致行业整体陷入困境,管理规模一直徘徊在 1700 亿元左右并略有缩水。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 基金、并购基金): 在出现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 1999 年国际金融公司(IFC)入股上海银行,真正引发市场关注始于 2004年美国的新桥资本(New bridge Capital)收购深圳发展银行的控股权(严格讲属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的并购基金领域),之后外股权投资基金在开始风起云涌,如凯雷、黑石、KKR、鼎晖、红杉、弘毅等。2009 年开始的创业板造富效应引发了全民 PE 热,市场一度传言有2万亿的 PE 资金逐鹿创业板,但2012 年开始的 IPO 暂停给予 PE 热以重大打击,大量 PE 产品到期无法退出,目前整体行业已陷低迷,后续发展高度依赖于新股发行制度的进展。相对于PE 基金,并购基金在经济转型、产业整合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风险投资基金:在可追溯到 1985 年主导设立的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但由于违规、亏损等原因以关闭告终。VC 的真正兴起始于 1998 开始的网络热,网络股泡沫破灭后一度沉寂,但 A 股市场分别始于 2004 年和 2009 年的中小板和创业板造富效应又重新激发了行业活力。

经历困境后,私募基金行业经营经验积累迅速,在财富管理各细分领域均有成功探索经验,尤其是已逐渐认识到绝对收益的重要性。由于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具有经营团队激励机制到位、经营机制灵活、业务创新便利、发展基数低、政策空间渐次宽松等竞争优势,尤其是新基金法在规范鼓励的监管政策基调下,允许私募公司发行公募产品,私募财富管理公司目前渐成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产业的热点领域,私募基金行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份额将显著提高,投资模式绝对收益化、产品设计创新化、公募私募融合化将成为显著特征。

三、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

从上述历史沿革可以看出,财富管理行业已经走过萌芽期而步入成长期,在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等细分领域已有众多机构进行了有益探索,主要包括以渠道销售业务为主的私人银行、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以及以主动投资管理业务为主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

从各类财富管理主体的业务发展情况来看,严格讲目前尚未形成真正的财富管理行业,原因如下:

1、尚处于狭义的产品销售和投资管理阶段,还不能满足客户包括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保险保障、税务筹划、退休计划及遗产安排等在内的整体财务需求;

2、尚处于“以产品为中心”阶段,以向客户推销产品为主,还没有实现财富管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缺少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定制化”服务;

3、从事主动投资管理业务的财富管理机构大都业务单一,或以权益类投资为主、或以固定收益投资为主,为客户独立提供大类资产配置服务的能力欠缺,尚不能满足客户高中低不同的收益风险偏好;

4、以渠道销售为主业的银行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盈利模式不利于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因为其盈利主要来自利差收入或销售提成,而非客户端收费,因此“以客户利益为主导”不过空话一句;

5、财富管理所依托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备,比如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等尚未完成的背景下,金融投资工具匮乏,业务创新空间受限;

6、市场竞争同质化;

7、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不完善。

四、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财富管理行业发展仍不成熟,但从制度红利释放、居民财富积累、金融市场发展、管理机构日趋成熟等角度看,财富管理行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一) 新一轮制度红利释放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时代机遇

开放以来经济经历了 30 多年的高速增长,其“增长红利”的基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的释放,其中制度红利有两次集中释放,第一次是市场化,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和 92 年南巡后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标志,第二次是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

当前经济的调整已不仅仅是周期性调整,而是已进入潜在增长率趋势性下降的被动转型期,由于经济存在制度政策改进空间大、区域经济发展有再平衡动力、人口消费潜力大等有利因素,因此转型成功大有希望。在人口红利已渐消失的背景下,经济“浴火重生”高度依赖于第三次的制度红利释放,即由“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转向“制度和劳动生产率红利”的释放,其在经济领域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重点是破除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资本攫取的不正常超额垄断利润,倒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利益再平衡;

二是放松垄断:理顺要素价格扭曲、提高效率,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三是土地: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四是完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税体制。 万事开头难,以金融破冰来释放红利已成当务之急并已悄然启动,在此方面,近年来依轻重缓急已经并将采取三项政策举措:

一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包括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

二是利率市场化,包括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允许设立民营外资银行等;

三是人民币国际化,包括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开放。

在金融方向明确的背景下,还存在一个政策效力的实施主体问题。对此,指望银行这个既得利益者“革自己的命”显然不切实际,其政策效力必然也只能依赖于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充当融通中介功能的众多非银行财富管理机构来实现,如私募基金、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券商资管、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等,因此,如果说过去十年是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那么,现在开始将迎来财富管理行业的黄金十年。

可见,面对新一轮制度红利释放的时代机遇,财富管理行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二)居民财富积累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奠定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1、高净值群体数量迅速增加

首先,伴随 30 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中更是涌现出了大量的高净值群体阶层,收入分配体制更将扩大居民财富增长空间;其次,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得产业资本领域出现了大量闲置资金;最后,随着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预期的消失,居民财富配置将逐渐由不动产转向金融资产。这三者共同催生了大量的财富管理需求,为财富管理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

有资料显示,截至 2012 年底,个人拥有的可投资资产总额达到 73 万亿元,其中在 600 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家庭共拥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 21 万亿元之巨。同时,居民财富积累正以较高速度增加,例如 2008 年资产超过 600万的高净值人群达 30 万人,共持有 8.8 万亿的可投资资产;2010 年达 50 万人,共持有可投资资产 15 万亿;2011 年达 59 万人,共持有可投资资产 18 万亿,2008 年至 2011 年间年复合增长率均达 30%,2012 年增速虽有下降,但也达 17%,可见高净值人群及其可投资资产增速之快。

不仅如此,就亚太地区而言,高净值人群(拥有 100 万美元以上)2011 年底达到 337 万人,已超过北美的 335 万人和欧洲的 317 万人,及亚太地区居民的财富总值和理财需求大幅增加。

2、 目前高净值客户的共性特点:

1)资产配置极端化。一方面,喜欢持有现金或流动资产(获取安全感),另一方面,偏好有形资产,如房地产或实物资产等(与近几年资产价格上涨有关);

2)投机性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喜欢股票等高风险金融产品(07 年牛市致富情结的延续);

3) 期望低风险高回报(30 年来财富积累高增长的思维惯性);

4) 控制欲强(主角情结,与个人创业背景有关);

5)投资理财观念加强。与父辈偏好储蓄相比,年轻一代的“有钱就投资”的观念迅速加强;

6)财富管理出现外包趋势。随着财富规模增加和投资所需专业性的加强,财富管理已出现由 DIY 向外包服务的转变趋势。

3、居民财富配置的结构变化为财富管理行业带来了新课题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居民财富的配置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房地产投资占比趋于下降,金融资产占比趋于上升。房地产在富裕人群投资组合中的占比已有 2006 年的 24%降至 2012 年的 15%。

2)从金融资产的分布结构角度看,受股市低迷以及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高成本融资迅速扩张影响,2009—2011 年三年间,基金和股票等权益类投资占比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下滑 7%和 5%,而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占比以年均复合增长率 78%和 60%的速度高速增长。

3)另类投资受到关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结构性产品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其中结构性产品在过去两年的增长率高达 160%。

4)配置区域全球化。居民财富配置出现外移趋势,流向北美、西欧、亚太地区的投资占比都在明显提升。

5)短期来看,随着信托理财、信用债等产品隐性刚性兑付的终结,以及股市投资吸引力的恢复,居民财富配置有望阶段性地由固定收益类向权益类转移、由货币市场类向资本市场类转移。

由上可见,从结构上来讲,未来居民财富配置将在权益类资产与固定收益类资产之间、货币市场类资产与资本市场类资产之间、人民币类资产与外币类资产之间视阶段性的投资吸引力不同而发生转移,随之即发生的将是管理资金规模在上述各专业性财富管理机构之间进行转移,这将给财富管理机构的业务开展不断带来挑战,而这也正是具备前瞻性视野、注重专业性塑造等核心竞争力的财富管理机构的商机所在。

从规模上来讲,未来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尤其是高净值人群的不断增加,财富管理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将持续增长,有机构预计未来 10 年将达到 30 万亿至100 万亿元,中值 65 万亿元左右。

(三)金融市场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提供了日趋丰富的投资工具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投资工具日渐丰富,例如股市原来单向做多的交易机制也已改变,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金融衍生工具也已出现,使得股市投资者在各个经济周期阶段和不同市况均能获利成为可能,如此等等,这些都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提供了日趋丰富的投资工具和交易方式,也为财富管理机构的业务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广阔空间。

在此背景下,财富管理产品伴随着投资者的收益风险需求和金融市场的演变日趋丰富,逐步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资产配置也从区域化向全球化转变。比如早期的投资工具仅限于银行存款、股票、基金、债券、外汇、房地产等,交易方式只能单向做多,近年来逐渐增加了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货币市场工具、QDII 以及私募股权投资等另类投资,国债期货、转融通、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型金融工具也即将出台。

(四)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方向

面对由30年所带来的巨大财富管理需求,以及由金融开始“破冰”的第三次制度红利释放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加之众多财富管理机构 20 多年来的艰难探索经验,财富管理行业的“黄金运势”已到,如果说过去十年的掘金之地是房地产和矿业,那么未来十年的掘金之地将是财富管理业。

虽然行业前景看好,但是具体到各细分领域的财富管理机构个体来讲,面对纷纷涌入的众多竞争对手,需塑造客户认可的核心竞争力并采取适宜的特色经营策略方能成功。未来能够长久立足的财富管理机构必将具有如下特征:

1、目标是能够满足各类客户的高、中、低不同风险—收益关系的财富管理需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2、双平衡的经营战略: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平衡发展;权益类投资、固定收益类投资、另类投资及海外投资平衡发展;

3、“全天候”的稳定盈利模式:在双平衡的经营战略基础上,寻求自身专业性定位的突破方向,做到“有点有面”,既有专长的业务领域,又有多业务储备,以免出现“单条腿”走路过于依赖单一业务的窘境,目前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过于依赖股票二级市场的相对收益的经营模式而陷入全行业经营困境的教训尤为深刻;

4、树立某一或两个细分领域的专业影响力:手中没有刀、出门必挨刀;

5、渠道变革:面对高净值客户的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如果缺少主动投资管理能力和甄选投资管理者的专业能力,目前以代销模式为主的渠道销售模式将消亡。未来将出现三种渠道模式:第一种是第三方销售机构模式,拥有甄选投资管理团队的专业能力,能够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推荐合适的财富管理团队,或者是 MOM(Manager of Mangers)、FOF(Fund of Funds)、TOT(Trust of Trusts)等模式;第二种是自建渠道模式,类似于家电行业中的格力电器自建渠道,如美国的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在全球就拥有强大的零售网络,可以摆脱或减弱对渠道的依赖度,但由于这种模式投入巨大,并非所有机构能够适用;第三种是互联网金融模式,即财富管理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结盟,如最近支付宝与天虹基金销售货币基金的合作,但合作形式会更趋复杂,这种模式将会和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相结合从而产生出若干种新模式。

版权声明: 所有注明”信源:租賃視界“的图像音频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租賃視界”。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本站观点。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属于其合法持有人。 本网站所载文章系出于非营利、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行业新闻资讯栏目所提供的内容有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并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所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站内提供的部分文章和图片资源或是网上搜集或是由网友提供, 若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或权益,敬请来信来电通知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