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没能力颠覆金融业
- 江南愤青
- 2016-02-09
- 人已阅读
现在互联网金融这么热,所有的金融行业不跟互联网搭点边,就感觉貌似落伍了一般,但是从我自己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理解来看,的确两者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任何东西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一天两面的,有优点也必然带来缺点,在高能力门槛领域和高金额门槛领域,互联网其实是失效的。
能力需要越高的行业,因为能力不能批量复制,无法量化操作,互联网的优势就会失去。而高金额的领域,反映的是单位收益和单位成本可以获得均衡,只有那些单位投入成本很高,但是单位收益相对较小的行业,需要一种共同性的技术批量化的进行操作,反映为大量琐碎事情的技术方式革新。
而我们所说资产管理行业的核心是什么?其实是创造财富的能力,能在市场上获得高收益,决定了资产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这个能力从全球迄今范围来看,其实更多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人的因素,这个其实废话,但是也是真理,这个领域里的核心竞争是人的竞争,资产管理行业里诞生了无数璀璨的新星,成为一个又一个传奇,现在活着的那个神,叫巴菲特。
第二个因素是什么呢?是天气。虽然很多人不认同这个因素,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个因素的存在,甚至对于绝大多数机构而言,这个因素要高于前面说的第一个因素。资产管理行业从很长的时间来看,其实就是个周期性行业,尤为明显,个人能力很多时候无用。
这两个条件下,互联网能起到什么作用?互联网是可以改造人体呢?还是可以改变周期?我个人感觉两个都不现实。现在很多人说,互联网产生大数据可以帮助资产管理行业更有效的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怎么说呢?
感觉对也不对,个体上或许是对的,但是总体上而言,很难说,从大环境来看,由于市场最终的投资标的物,客户群体是一致的,从而,市场往往是相互博弈的,并非只有一家机构的情况下,从信贷市场角度来看,好的风控水平,往往导致无业务可做,在资产管理行业来看,相对会好点,毕竟还是有能力和眼光所形成的差异化管理水平,影响了不同的投资结果。
但是从整体的资产管理行业来看,大面积的行业还是会因为这种博弈的存在,让市场形成较为简单的价格性竞争,极个别的企业才能利用能力谋取暴利,从社会的最终形态来看,资产管理行业最终的盈利水平是社会平均利润,尤其,在流动性极为泛滥的情况下,大多数陷入了零和游戏之中,这种格局上,你赚钱的钱很大程度上是别人亏的钱。
作为互联网即使形成了好的技术,也确切的说,只是帮助了个别资产管理公司打败了别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资产管理行业其实长期来看,回到最后还是一个社会平均利润。
那我们回来来看,市场上谈的火热的几个互联网金融模式,跟我们资产管理行业相关的,大部分人可能想到是余额宝为代表的渠道模式,并且把他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上去评价,得出各种结论,要靠近互联网,学习互联网思维。
我跟很多人看法不一样,余额宝是个很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没错,但是确切的说,他跟我们资产管理行业事实上关系很有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余额宝的本质是什么?是余额管理。先有余额,再有管理。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典型的搭便车模式模式。
怎么理解搭便车模式,简单讲,就如同开了一个网吧,你生意很好每天几万人来上网,你为了更好的服务他们,你就给他们提供水、方便面,外卖、床铺等等的服务,帮助他们更好的上网玩游戏。但是这里的前提是两个,第一个是你要有很大的客户群,几万人上网。
第二你提供的东西是正相关的东西,你提供人家需要东西,不给人家造成反感,如果你没事,心血来潮五分钟就广播一次问客户要不要卖理财产品,我估计基本上客户得走掉一半。所以这里反映的实质是什么呢?是这些人来这里不是来买方便面的,也不是来买水的,他们是来上网的。没有方便面,人家一样来上网,基础服务是网络。
余额宝的成功的核心是客户基础,支付宝1.8亿的用户,你不提供余额宝,人家也一样会使用支付宝,这个是余额宝的核心的核心,大家不是因为有了余额宝才用支付宝,而是因为必须用支付宝,顺手用了余额宝,余额宝让客户获得更高的收益,而且基本可以等同于存款,典型的无成本的正相关替代,余额宝大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冷静看待余额宝,其实可以发现,这个模式不可复制,只有基础客户群极大的网站才能用,第二,也仅限于提供货币基金,除了货币基金,其他产品也不适应,曾经无数基金公司寄予众望的淘宝基金超市,上市之后,销售惨淡,同样基于海量的客户群体,为什么货币基金销售的好,而其他基金不行呢?因为前者是正相关,后者是不相关。
所以很多人从余额宝来类推互联网金融对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我个人感觉是个案推导,实际意义是不大的,全行业很难找出第二个拥有如此庞大的支付账户结算体系的互联网企业来,而且更确切的说,这种模式基本上都无法做大规模,根本无法满足资产管理行业的规模,余额宝能做多少个亿?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阿里巴巴的淘宝能做大,不是由余额宝自身所能决定的。因为他的推演逻辑是,要开更多,更多的网吧,才能有更多更多的客户群,才能有更好的服务叠加,核心还是其自身业态,资产管理其实只是其优化自身业态的工具方式之一,资产管理其实只是附属品,只是当工具,没必要神话和惶恐不安。
所以,大量的资产管理行业说要学习余额宝,我自己感觉路径走反了,无论你怎么学,你都学不好,很多人说要学习余额宝以客户为导向的互联网思维,才能把资产管理行业做好,我们先不说,目前资产管理行业普遍都被渠道方割裂了用户的来源问题,导致过于依赖渠道客户,从而没有自身客户沉淀,根本谈不上客户为导向的问题。
就先扯扯,资产管理即使有了客户以后,你如何以客户为导向的问题吧?确切的说,资产管理行业其实比互联网更在乎客户的感受,因为客户是资产管理行业的上帝,没有客户就没有管理费,业务无从谈起。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呢?
事实上,我发现互联网的客户需求其实相对复杂,但是供给反倒容易,而金融需求极为简单,但是几乎非常难以解决,资产管理行业的客户需求,其实就是一句话,赚钱。如果你赚不了钱,客户在至上都毫无用处,哪怕十年二十年的老客户了,你让他亏钱了,一样再见。
所以,在资产管理行业,外在的所谓客户至上都是虚的,你拿到人家的钱,其实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不断的持续的呈现你的盈利能力,客户才会有所停留,而这个问题,我前面论述了,互联网技术其实是解答不了这个命题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互联网企业未来会颠覆金融行业,颠覆资产管理行业,我个人跟这些人看法不一样,我自己两个观点,第一互联网企业没这个想法,第二互联网企业没这个能力。
先说第二点,所谓能力问题,其实是看情况的,很多人抨击的强管制给了的各个金融机构的暴利空间,我自己觉得管制这个东西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好东西是给你合法排他性的业务操作权利,但是,事实他是一道免死金牌,但是同时也是个紧箍咒,他让你手脚捆牢,到一个擂台上只能互相用嘴巴咬,再有能力的机构也无法表现出能力色彩。
这种擂台脑子想想也知道很不好看,最终的格局就是的金融机构在管制内创新的可能性大幅度的降低,要有创新基本上就是贴着边走,或者就是越界,越界是什么?越界就是违法,这个就很能理解为什么金融人才都在牢里的原因,创新快于管制的必然结果。
而为什么说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创新,在于活力,在于开放,从而能不断的突破管制想象问题创造需求,但是,如果给了他一块牌照,进到一个管制市场跟你一起玩,那他就是是等于自废武功,有能力也变成没能力了,所以,我自己感觉脑子稍微聪明点的人都不会这么干,所以,现在看到很多互联网企业进入了金融业,但是是否就理解他们要到里面跟你一起玩金融了么?我的结论是否定的。
将这个话题前,我先简单阐述下,我个人对互联网的几个特性的理解。核心关键词有两个:“打破层级”和“自发组织”,打破层级,其实改变的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和产生体系,我们过去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实是层级制的,考试考试在考试,就具备能力了,而考试这种东西因素极多。古代最有名的两个落榜秀才,黄巢和洪秀全,他们都颠覆了两个王朝,说明有足够的能力,但是为什么都落榜了呢?
因为层级制的人才认定机制是单一论定的,他们在层级制社会,无法获得上升通道,只有打破了层级制的体系,才有可能使得人才更多样化和多元化,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打破了层级制,提供了更多的人才产生的通道方式,互联网会产生出了很多非专业的专业人士,这些人可以打败很多专业的非专业人士,我自己在投资过程中,见过很多非专业人士,但是见识和谈吐远胜过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士,对事物的认知更一针见血。
这些具备能力属性的人的脱颖而出,并非是培养出现的,而是能力认定的,最近我推荐几个朋友看一篇文章《你永远成为不了巴菲特》,文章认为很多人12岁之后,就基本上天赋被决定了,没有互联网出现之前,这些人,大面积的被埋没在投资领域之外,未来,他们会涌现,进入了能力要求极高的资产管理领域里,或许能改变一些特定的行业格局,集中表现为,大中介外化为小中介业态。
在信贷领域里,我是见识过不少这样的模式了,在资产管理领域,目前确切的说,也涌现不少,前几年流行的私募是典型的这种业态,还会不断的涌现,打破目前大机构主导的资产管理格局,不断的分化是主流的趋势,确切的说,世界上,只要以能力为基础的任何一个行业,必然是呈现弥散性的状态。
因为,能力第一不可批量复制,你能找到或者培养一个,但是没办法有十个,一百个的批量生产,第二能力会自我裂变,有能力的人都会要求获得跟能力想匹配的收益,因此往往会分化和裂变,所以看到大多数的律师、会计事务所、财富管理、投资机构都是合伙制状态存在,互联网其实只是会加剧这个行为。
所以,资产管理的未来的格局,跟美国应该不会相差太大,应该是几大巨头,加无数个小型特色机构的状态,过几天我去的美国拜访一个老牌家族,他们就是委托给财富管理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我估计都没人听说过,非常小,就三四个人,但是管理了两个家族的财富,规模破了千亿美元。
“自发组织”,也叫人人组织,是互联网的第二个特性,这个特性是指大量的人,会自发因为共同的价值观等因素,聚集在一起,这些人可能来自不同的层级,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领域,通过互联网化零为整,变成要给组织体系,当然也随时可以化整为零,回到各自的体系中去。
这种业态的出现,其实是加剧了金融的微型化趋势,未来组建公司,组建投资团队的成本会更低,创业成本降低的同时,其实投资成本也会下来,在金融领域就会出现两个微型化,金额的逐步微型化,未来的投资,可能金额会更低,这个更低,并非单笔交易金额更低,而是表现形式更低。
例如现在的微借贷、微理财、微保险、微慈善、微投资,金额更低,一千块借给一个人,变成一千个人一块钱,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这种形式发生变化,加剧了金融门槛更低。也加剧了金融更为跨界和模糊,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到这个领域里来,最终对市场格局产生极大的竞争,也必然对监管产生很大的挑战。金融弥散性大幅度加强。
其实,我最近越来越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命题,就是互联网企业做金融,核心不是金融,是互联网。这个颠覆了我自己以前的判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互联网的逻辑跟金融逻辑最大的区别,其实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互联网的逻辑是什么?其实互联网的逻辑就五个字:不走寻常路。
以前很多人说,互联网思维是客户体验至上,我曾经认为是,现在我认为不是,客户体验至上,其实是谁都想的事情,只是有动力无动力的区别,互联网的业态决定了他只能如此做,否则不能赚钱,而别人不需要客户至上就能赚钱,所以也就嘴巴上喊喊,实际不做。
如果有一天互联网企业也不需要客户至上就能赚钱,估计一样也不会客户至上,这个区别很有限,利益问题罢了。但是“不走寻常路”这个互联网思维就很有意思了。
我们回头看这几年,互联网内部竞争也好,外部竞争也好,其实都不是正面对抗,都不是直接把你干趴下的方式,而是新物种的不断替代,不断的进行颠覆和自我颠覆的过程,这个是互联网的最大的思维方式。
他总能发现或者创造出客户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的需求解决方案来颠覆掉之前的模式,这里面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很难说一定是客户的需求角度衍生出来的,因为客户或许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需求,客户的需求是被创造的。
非要简单来说就是,我是用一样新的跟你不同的东西来替换你过去的做的东西,而不是你有一样东西,我来做一件一样的东西来替换你的。微信不能算是颠覆了微博,但是他极大的加速了微博的萧条,因为他把人类的需求更多关注在身边的人的事物上了,把公开的社交关系,拉回到封闭的状态去,他没有跟微博正面对抗,但是他搞残了微博。
微信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他构建了一个新的底层平台,创造了很多客户新的需求,从而让客户撇弃过去的行为方式转投到新的方式中去,但是你说马化腾干微信是冲着微博去的?他自己估计也没想过。
所以,互联网的颠覆逻辑就是这样的,非正面对抗的过程中,把你给挤压了,渗透了,搞残了。这个过程有点像三体小说里的高维文明灭绝低维文明的心态,我做好我的,你能活就活,活不下来,其实跟我也关系不大,我压根也不会来考虑你怎么想。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还是坚定的认为,互联网干金融,也是一样的思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其实还是互联网,我做我的互联网事业,我不断的做好我自己的事情,这里面我会涉及到部分的金融业务。
例如阿里巴巴用到了资产证券化,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阿里不是为了证券化而证券化,他是为了给阿里小贷提供资金来源,而阿里小贷最终的目的是给商家贷款,阿里做余额宝,回到最后其实只是想给他的客户提供更多的资金收益,他也从未想过要干金融的事情。
京东现在介入P2P,想法也很简单,给他的供应商提供更多的贷款,以应对较长的账期,这种把金融业务跟自身经营捆绑的行为,其实不但极大的降低了风险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对金融格局的重大影响,金融领域呈现出不断的跨界性和弥散性,表现为大量的份具备金融属性的非金融机构进入金融领域,最终是分化和瓦解了目前的金融格局,最终深刻的影响和着的金融格局,当然也包括我给的资产管理行业格局。
最后,我说一点,就是的金融体系在过去一直表现为极大的信贷化特征,而美国则体现为证券化色彩浓厚,信贷化对抗风险的核心不在于技术手段,技术只能是辅助性优势,更多还是集中在制度性优势,特许经营权是核心保障,而非技术手段。
证券化的本质其实是风险的市场化定价和市场化自我承担,大量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其实本质就是帮助进行更好的市场化定价的中介,在目前信贷化独大的情况下,大量的资产管理都沦为了附属品的存在,而且信贷化的市场格局,更容易表现出看天吃饭的格局,能力基本无用。
所以,的大量的机构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能力色彩,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在渠道会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监管的逐步放松,竞争的加剧,以及大量的能力认定的中介产生,资产管理行业的未来最终是差异化路线,互联网金融在这个角度看,渠道的作用会不断的分化和裂变。
但是这里,我自己有个不成熟的看法是什么呢?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风险的市场化定价过程中,传统的中介,可能会失去作用,网络在风险定价中,在信息披露,风险判断上,或许会逐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甚至网络本身会形成一个极大的市场交易所,来替代传统的线下市场交易所,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去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传统的大型中介的生存基础或许会被打破,直接可能被抛弃。当然只是个设想,或许需要很多年。
上一篇:关于大数据的干货
下一篇:股权众筹运营模式及法律风险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