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调研员调研札记

更新于:2016-02-09  星期二已有 人阅读 作者:12码字数统计:8459字

调研札记一:相不相信

调研这事儿不能细说,想当年也是青春飞扬,怀着一颗彼得林奇的心去调研A股企业,东问问西看看,为了一个数据漏夜推算,也为了一个项目进度不厌其烦地跟董秘煲足电话粥,那到头来呢,嘿嘿,只能说善哉善哉。

那么多年过去了,也入道了,当然这些东西说出来要让学院派的很多研究员们伤心,调研要的绝不是高管们说的,甚至都不是他们私下跟你说的,也不是你反复的财务测算和估值模型推演,最终其实你只需要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相不相信的问题。

有些公司很简单,你不用这问题那问题的问,只要一去就知道靠不靠谱,所谓望闻问切都还要四部曲呢,但是这类公司只要前两步。话说去年我去过一家珠三角的LED企业,好家伙,那天一去就是三拨人,而且都是一拨没走后一拨又来,少说也有七八十人,那阵势到啥程度,会议室都安排不过来,我们到的时候只有坐大厅了。

董事长意气风发地赶场过来,给我们这桌十来号人主动派名片,那感觉跟派街角传单似的。坐定后,一桌年轻的研究员投去仰慕的目光,然后怯怯地开始问一些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的问题,董事长呢来者不拒而且还尽情发挥,各种台词张口就来,滔滔不绝喷了两小时,喷到三点拿出手机看了看,哎呀,今天不错啊,还涨了4个点,然后哈哈而去。

去之前很多人跟我推荐该公司,说这个好那个好,拿了这个单那个单,但是就这一趟,我彻底就给这公司判了“死刑”。俗话说的好,别往人多的地方挤,股市也一样,像这种调研的盛况顶多也是走马观花,要说能调研出个花,那是开玩笑了。

行走江湖那么多年,见过董事长一箩筐,但董事长没架子到没样子这样的,真不多见。再一个,这哥们关心股价跟大户室里的大户一样,这样的老板怎么看起来也不着调。

所以对于这公司,小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公司说什么,也不信研究员写什么。果不其然半年后公司就出事了,弄得狼狈不堪。

有些公司就不那么简单,说到这里,想起前两天一个微博很有意思,很多年轻的研究员们纷纷转发,其中谈到所谓一个老研究员推荐股票的秘诀:“一个公司能不能涨,取决于两点,一个是公司想不想涨,一个是公司有没有能力涨,想不想涨好判断,有没有能力涨需要仔细分析研究”。

粗看起来这话很有道理,但其实只要经历很多次调研的人都知道其实第一点也不是那么判断。就说深圳某TMT公司吧,今年刚过年的时候去过一次,一去公司董秘就说,哎呀你们来的不是时候,我们上半年都不会有业绩,你们关心的项目我们虽然公告了,但是至少要到三季度才会推进。言外之意很明显,就是说你们别关心我们公司了,该干嘛干嘛去。

同去的一帮人自然很失望,有些人出来后就给公司管钱的那帮主打电话,说了一通董秘的那个意思。然后市场表现大家也许也猜到了,在年初创业板TMT股票一通暴涨,它却不动,甚至还跌,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吊诡,过了一个月后,公司股价却越走越强,虚晃一枪之后,关于公司正面的传闻也越来越多,接下来的戏码当然是利好频出。就这例子,你说你能相信什么,我看多看点读心术可能还更有用。

相不相信是个大问题,有人说是A股公司没诚信,我看不是,古今中外这应该是一样的,大千世界,有老实孩子也有大灰狼,企业莫不如此。你是真心希望企业能对你掏心窝子(有没有这能力掏还另说,有些掏心窝子的预测还不如不掏),但话说回来,企业也有一个对你相不相信的过程,这种过程要没个基础或者没个对等地位,还真不好实现。所以没地位的研究员们在搞好案头工作同时,对公司RP的分析应该更为重要,判断bluff真心是门大学问了。

调研札记二:牛股基因

牛股是能调研出来的吗?行走江湖十数年,对此深表怀疑。在看来,一种牛股是大家公认的价值体现,就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好公司的公司,就此逻辑推断,这类牛股其实跟调研一点没关系。

举个简单例子,07年是第一批iPhone购入者,这个手机横空出世瞬间改变手机世界,苹果公司远隔重洋,我即使不调研也可以知道苹果股价肯定自此走上牛途,当然如果象Facebook在热爆的时候去上市,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拿A股来说,茅台有调研价值吗,我也深表怀疑。01年我去贵州调研,我问某局领导,贵州最好的上市企业是谁,领导推荐了红星发展,并建议我去,但最后又说了一句,如果茅台上市,那它应该是A股最好的企业。后来茅台上市,许久不涨,但是只要看过它的报表以及一些简单的信息就可知道它的潜力,它之所以一直被奉为经典价值投资案例,以为跟当时的市场氛围有关,当时市场是什么市场,还是一个坐庄时代尚未完全崩塌,研究理念才刚开始的时代,作为一些有较深研究理念的先进投资者挖掘出茅台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如果要在此股上如何为自己吹嘘贴金,以为大可不必了

其实,这里告诉我们的是牛股的一个基因是公认价值,挖掘方法就是你的眼光。眼光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其实蛮难的,难在你自己是不是客观。拿腾讯来说,就错失两次。想当年,是第一代ICQ用户,那朵小菊花伴随很多岁月,所以当什么OICQ出来时,根本不屑,甚至有点觉得可恨,怎么还有这么模仿的盗版者,所以一开始的主观主义就让你站在了一个偏差的境地,至于第二次则是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虽然那时候早已经是QQ用户,但是由于缺少QQ的很多体验,让再次错失,到微信时代,对于腾讯只能泪奔了,所以说啊,眼光其实要你放下心魔才行。

好了,扯多了,说回A股的牛股基因,除了刚才说的那类放至四海皆准的公认价值外,A股的牛股大多来自烂股票(国外叫困境反转),你要说这种烂股票要有调研价值,也是怀疑。98年某朋友从东北回来狂给我推荐某公司,说起那个公司生物技术如何了得,如果开发出来如何了得,利润赛过毒品云云。将信将疑,后来也去过该公司,的确很吸引人,那个故事的确在那时的A股市场是个超好的话题,于是公司开始投资,但是没想到这个美丽的故事一直讲到现在才成正果(公司当然早卖了,拿了不到半年就卖了),这个公司的股价如当年想的到了100元,可是这十多年前你能调研出这般曲折的结果吗,肯定不能,当然这种公司国外也一样,要么天上要么地下,谁知道呢?现在还有很多人怀疑呢。

再一个例子,某N前领导2000年在公司大会上大谈互联网,同时推荐某公司的网游业务,说那才是有想象空间的行业——现在看,真是超前瞻。口沫横飞之际,当时那个公司的股价也创造了连续封涨板的记录,这个记录直到07年才被打破。这个公司说的这个故事炒了两回,04年股市最低迷的时候它又玩了一回,当时可是盛大光环夺目,网游暴利的时代,好了,今年它又创前复权下历史新高,但开讲的是另一个故事了……象这样的公司去过一次,但是什么都调研不出来,而且根本不想再去第二次,因为主业干巴巴到你想呕,业绩差到地板,历史上数次被ST,所有的亮点都在于公司投资,而这又无法跟踪调研。按某些股评家的说法是这种股股性很活,这恐怕是天生的基因吧!

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广西某牛股身上,01年就去过该公司,一点亮点都没有,公用事业加上点食品业,证券部经理对我们能来调研都感到不可思议,说我们公司有啥可看的。但时隔7年后,股价因为某投资一飞冲天引惹市场瞩目后那就不一般了。后来去过一次,曾经的他已经记不得来过。当然不care这种错失,因为当年根本就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所以A股的烂公司是一定要关注的,这里面绝对有黄金,而且这种公司不用去调研,你只要跟住公开信息和股价就ok了。当然长期投资的话,还是要定量分析,这就需要去调研公司数据了,这种例子不要太多哦,以后有机会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

好了,码友可能会问,难道调研出的好公司就不能成为牛股吗?的回答是,有,但是只是阶段性的牛股,一般不是大牛。比如02年就去过西南某商业企业,一看就是好公司,商业零售的所有优点基本都具备,后来06-07年公司做了整体上市后,更是一路牛途,但那仅仅是阶段性的,基本面肯定不如那些烂公司长时间性感。

再比如某通信巨擘,01年去过就觉得很不错,但是公司股价起起伏伏也不见得牛,周期性行业更是,如果你是行业高点去调研那是毫无意义的,而行业低点去调研就还是会回到第一个基因,那就是要看你眼光了。

那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大牛始终是在怀疑中上涨,如果大家一致看好,顶多就好一阵子,行为金融学可以解释这个现象,拿今年来说,谁能提前看清中青宝是创业板第一牛股呢?

说来说去,其实是属于剑走偏锋一派的人物,刚才所说的也只能代表市场的某一隅,只能算的漏见。近几年也有一些优秀的研究员调研出牛股的案例,比如歌尔啦,大华啦,海康啦,但那些案例大多是先要有个逻辑框架(其实就是产业眼光),然后去公司其实看看公司是否执行到位就OK了,眼光是定性,执行到位是定量,如果两者结合的调研才是好的调研,才能调研出牛股,也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有价值的公司调研。

调研札记三:不太靠谱

首先声明绝没有地域歧视,我对自由平等一向视若珍贵,但是在这么多年调研生涯中,的确感觉到了不少地域特色,这种地域是有其长期的生活习惯和历史背景的,我认为很多是可参考的,这些特色对于你的投资而言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谈谈东北公司,这个地方的公司估计市场中人都有体会。好公司不多,唯一的一个大牛股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过,不过直到现在也有人反复质疑。总体看,东北公司比较复杂,这种复杂主要还在于东北的行业格局。大家可以看看,东北很少创业板公司,估计不会超过十家,中小板有一些但也不多,主板的行业也多是属于传统老行业,所以东北公司的机会大多在自外部的并购或者题材提振,靠自身业绩提升其实较难,在这种前提下,公司股价的变化就比较难判断了。印象较深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这么多年勉强靠得着蓝筹边的某地区商业龙头公司,该公司在业绩上数度玩弄机构投资者,起起伏伏让机构欲死欲活的。

还有一个是自己经历的例子,2001年去过某东北公司,当时公司上市没多久,但还算有点业绩,对消费品牌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想了解了解。初识董秘,傲气加霸气,一问公司基本情况牛得不得了,我说一个数能否实现,董秘就来一个没问题,因此整个一上午就在没问题中度过。中午到饭点,董秘倒挺客气,请我们一起吃饭,中午喝了点酒,董秘又发宏论:小兄弟(当年还算年轻),你这身衣服不行啊,品味不够啊!

泪奔啊!承认自己穿的金融行业标配的黑色羊绒大衣(去的时候是冬天)不算最顶级,但蔑视的品味实在让人吃不消——我的款式跟迈克道格拉斯的一样好不好。我知道这句话是为了强调他们公司的品牌是如此出位和强大,但是那种荣誉感毕竟换不来业绩,我跟踪几年下来,这公司的业绩从来没有过亮丽的增长,股价一直趴地板上,有一年股价暴涨还是因为靠了股神的帮忙,但后来听说也是有人做了局所致。

河南也是让人想说的省份,虽然很多国人对河南人有一些看法,但也不能走极端,也许河南不好的例子是多了点,但是也不至于说全盘否定。不过河南的特色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喝酒——规矩不亚于山东,这都是很头痛的调研地(一哥们走着去山东可是快躺着回来的)。

一次深入河南某煤企,到公司已经傍晚,寒暄几句就直接上酒桌。当年我做事勤奋,一边喝酒一边还跟公司领导聊工作,其中反复问到了几个关键数据,领导们都一一解释了,当然每解释一次,就得敬一次,虽然喝得不少,但觉得也算值得,最后硬靠着年轻和体力强才勉强下了酒桌。回到酒店赶紧记下几个要点便倒头就睡。

次日再到公司,问到昨日的几个问题,领导们居然一脸歉意,说抱歉,昨天都是酒话,不作数的,不作数的。顿时一头汗,敢情昨天的酒是白喝了。

再说说陕西,细心的人可以发现陕西很少出牛股,最近几年更是(今年有个票例外,但也是靠着山西的品牌)。陕西无论从内部行业增长发展还是外部扩张并购来讲,都不太顺利,究其原因,地方保守主义气还是较浓,即使谈重组,也大多不太尽人意,跟监管的思路有关。当年陕国投要卖给民生银行其实是个很双赢的事情,但是七搞八搞硬是弄黄了,现在看看陕国投的股权结构就很雷人,高速集团和煤业公司控股一个金融企业,这本身就说明很多问题。我去过的陕西企业虽然不多,但是总体感觉暮气较重,虽说西部需要开发,改变观念,但是新疆啊就明显在观念和执行上比其他西部省份靠谱很多。

其他省份去的也不少,总体看呢,长三角和珠三角相对靠谱——但也不尽然哦,只能说相对,还是那句话,哪儿都有大灰狼也哪儿都有好心人,关键看你相不相信,不过地域的特色也是要牢记的。

地域问题总是各种喷,这里只是略讨论,有得罪,勿怪。

调研札记四:董秘面面观

前面几篇的札记里,谈了很多调研的趣闻,但其实一直认为调研接触到的人可能更有意思,接下来想谈谈调研中的人,这期先谈董秘,后面会谈谈老板。

董秘,毋庸置疑是调研过程中接触到最频繁的人,当然现在有些董秘摆架子或者事务忙,总是拎事务代表来接待,这在看来是个小遗憾,其实跟投资者、研究员或媒体多深度接触,对公司和董秘没坏处。

细想之下,董秘这个群落跟烹饪差不多,有那么几类。

首先,是“嫩”。食材讲究嫩,炒菜也要防炒老,但是董秘如果嫩了,可不怎么好玩,这一类董秘多在中小公司里比较多见。一次,去调研某小公司,刚接触董秘就发现该董秘很年轻,而且也不健谈,说话也是慢慢吞吞,刚开始我以为这董秘谨小慎微,后来发现不是。我们进入交流环节的时候,他特意请来财务总监跟我交流,结果一个多小时下来,他总共说话不超过三句,而这三句基本是语气助词,频频附合财务总监。后来我才了解到这董秘原来不是学财务或者学经济的,也不是公司业务口的,本来是程序员出身,十足理科男啊——内秀的理科男当董秘还是不太适合。还有一类嫩董秘,那有点类似是董事长的私人秘书,功能亮点不在此处。

嫩的反面就是“老”。这里的“老”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年纪大、有资历。国企上市公司这种董秘不少。有些老董秘是属于公司高管,级别杠杠的,架子一般很大,不是求市场办事的时候一般不出来;当然,也有些老董秘圆熟谦逊。曾去过一家大电力公司,那家的董秘修为了得,言语间把你照顾得各种舒服,关键业务也很全面,各类数据倒背如流,架构、战略门清。

第二层意思是说经验老到。就碰到过这么一位董秘,具体公司就不说了,为人很正,对公司业务非常熟悉,说话也滴水不漏,你很难从他那儿了解一点公开资料以外的东西,但同时他又给你感觉公司的确有不错的前景,让你不至于失望,而且每次打电话,他总是很客气也很婉转,你要是有耐心聆听,还是会有收获,所以说,董秘某种意义上是外交官,不为过。你要是自己不聪明,听不出其中的意思,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第三类是“拽”。真正特别拽的还真不多,多少在这市场混都要给对方一个面子,但有一次真碰上那么一位特别拽的董秘。一次,下面安排了一个电话会议,顺道对这公司有那么一点兴趣,便参与一下,结果就碰上了那个大拿董秘。一开始,这董秘说话就跟开机关枪一样陈述了公司过去,现在和美好的未来,每一句话里都透着对公司的自豪情怀,当时我还觉得这董秘特会来事,后来就不行了,一个研究员提了几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其中包括了几个财务细节,没想到她就开始亮嗓门了,说这数据你可以自己去查,我们公开资料都有,如果你连这都不知道,我就要怀疑你是否读过我们公司报告了。研究员多少有点恼火,说这是合理怀疑嘛。董秘连忙接着说,我们跟那么多大机构沟通,有基金的有保险的,沟通都挺好的啊,没你这些怀疑啊。说着说着,一来二去,不欢而散。这个公司后来被人大肆做空,惨跌到现在都没缓过来。

第四类的董秘是“油”。现在提倡炒菜少放油,我也觉得董秘少点“油”。这一类董秘说的话你千万别信,说增长50%啦,产能扩大一倍啦之类的话多半是拍自己脑袋出来的。这类董秘在董秘群落里不占少数,其中固然跟董秘长期需要跟外界忽悠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投资者自己都喜欢这样的董秘,大家可以想想,让一个董秘要去预测公司长期趋势和未来有那么容易吗,但是你要不预测呢,就又被那些所谓的机构投资者觉得太不专业了,所以也难为董秘了,不油一点都不行。

跟“油”相对应当然是“实”了,选食材要实在,选人也要实在,虽然有时候实在人会让你失望,但是比较安全。很多年前,碰见过这样一位董秘,去公司有啥说啥,自己不知道的问题还亲自打电话到其他部门去确认,带我们去工厂也主动让更懂的车间主任跟我们聊,虽然我们对结果有点失望,但也没办法,临了,我还有点不甘心,说要晚上请他吃饭,他笑着说不行啊,今天是我女朋友生日,我们约好了,要去市里去吃饭。同行朋友当时觉得这完全是托词嘛,哪有那么巧的事,随口一句,我们反正要回市里去,要不我们送一下你?这董秘想了想,看了看时间,竟然答应了。后来我们离开在郊区的公司,来到市里,果然看到他接上了那位漂亮的女朋友,这哥们还真是一个实在人,也不避讳自己的隐私。

写到这里,觉得差不多了,也想过是否要写另外一层意义的“坏”董秘,但是这个话题过于敏感了,而且个人认为这完全是基于各自的立场出发而作出的判断,意义不大,各位码友真正需要知道的是这个群落的生存状态,看公司的同时多看看人,不会有坏处。

调研札记五:老板的故事

调研札记这个系列把这么多年的所见所闻浓缩了一下,今天这是最后一期了,收尾篇就写写老板们吧,毕竟公司是由这些人当家的,他们决定了一个公司的素质。

要说素质,那的老板们可是千差万别。先说说国企老总,那是普遍比较能装——或曰政治智慧。

有一次,去河南某公司调研,赶到公司已经时近午后,比预定时间晚了,董事长秘书接待我们后说,董事长刚午睡起来,请我们稍等。我们在办公走廊站了一会儿,没多久,就看见董事长从一个休息室出来,笑容满面地跟我们握手。当时休息室门虚掩,我偷眼一看,休息室很小,就放了一张外表斑驳的行军床,床边还放着跟70年代领导人沙发旁那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白色痰盂。

我瞬间就对这位董事长肃然起敬,心想这哥们够勤俭的啊,要知道本世纪初虽没现在阔,但董事长有个舒适的休息室也不为过。当然要真是这样也就没故事了,后来晚上一吃饭就啥都露出来了。喝的是茅台加XO(这喝法当时我还真第一次见过),并且一喝就是一晚上,到最后我眼前直晃那个白色的痰盂,真想往里面......

当然也有不装。地方小国企的董事长,普遍不太在乎自己的这个身份,有一位安徽的董事长我印象较深。在我们有一次调研后不久他到深圳出差,当时正好也在深圳,于是带了两个同事请他吃饭。这位仁兄已经五十多,出席的时候他带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秘书(是董事长自己介绍的)。席间,女秘书更象女主人,搞得我们这些东道主都有些尴尬,但是董事长却当没事儿似的,谈笑风生。

民营企业家素质差别那更大。大地方出来的读过书的好很多,有头脑有想法,但如果是农民企业家,那有时候真的会让你错愕,比较普遍的一点就是训下属有时候跟训儿子似的,绝对的家长权威。

这还不算啥,这么多年让最错愕的还有一对鸳鸯变冤家,连亲情都不顾的。当时老婆是董事长,老公是总经理,总经理是“倒插门”。刚开始认识的时候,一切都很正常,老婆强势,老公不强势但也不懦弱,关系很和睦,还有幸有一次跟他们一起参加过一次公司聚餐,他们在众人面前很恩爱。但后来的结局是,老公因为经济问题把老婆送入监狱,而老婆在监狱里反诉老公财务作假,一家公司瞬间四分五裂,而刚借壳没多久而获得上市地位的公司也不得不走向退市,现在再难觅踪迹,令人唏嘘。

当然这个现象不绝对,也只是看到过几例。公司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管理,老板素质不高,如果只是在小节上那倒还问题不大,但如果在大的方向上犯错误,那可能就很难收拾了。

有时候也很为他们可惜,他们有冲劲有拼劲,正是凭着这股劲,从万人中杀出赚取第一桶金。有一位东莞老板当年酒后跟说了一晚上创业当初如何如何不易,也很受感动,但是回到公司正题,一堆老问题让又对他很失望,比如摆脱不了的任人唯亲,战略规划过于轻率等等。他的这些问题其实已很难解决,跟他自身的经历、环境和学识关系太大,而突破这些瓶颈还真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

那说了半天,有没有让欣赏的老板呢?在这点上,我觉得女老板普遍感觉会好一些,大多女老板还是比较勤奋的,可能跟天性有关吧。有一次,到南方某公司做项目,女董事长拉了我们一天看项目,好不容易吃过晚饭,我们想这下该放松了吧,但是这位姐还真认真,非要跟着我们回宾馆方面逐一核对数据和方案,反复跟我们推敲。这位女董事长也是草根出身,创业之难让她更珍惜公司现在的发展,事实证明后来公司的股价对她的勤勉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所谓千人千面,千股千人,最后想说的是如果你正在调研途中或即将去调研的话,那么要珍惜和当事人交流的机会,这些交流应该是全方面的,而不仅仅是所谓的报表意义上的调研,更多的是看事、看物和看人,这些因素才是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股票最鲜活的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你才不至于在做投资的时候迷失在走势或者是报表的丛林中。【完】

版权声明: 所有注明”信源:租賃視界“的图像音频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租賃視界”。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本站观点。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属于其合法持有人。 本网站所载文章系出于非营利、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行业新闻资讯栏目所提供的内容有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并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所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站内提供的部分文章和图片资源或是网上搜集或是由网友提供, 若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或权益,敬请来信来电通知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