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TPP
不出任何意外,TPP终于达成协议。奥巴马的政治遗产清单上又添上了重重一笔。
这两天有没有被TPP刷屏?有不少同学希望叨叨一下这个TPP。其实,早在今年2月份,我就分享过一篇有关TPP的文章。不过,考虑到协议的达成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今天我就再给大家编辑一期文章吧。
先来看看这两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这样子的。
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10月5日正式宣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已成功结束“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达成TPP贸易协定。弗罗曼表示,为将TPP协定成果正式化,谈判官员将继续展开一些技术性的工作,以准备将完整的协定文本向公众发布。谈判官员期待与利益相关者就协定的一些特别议题继续进行沟通,并最终通过各国法定批准程序以保证协定得到实施。
也就是说,协议的最终实施还需时日。这次只是12个谈判国部长级的共识,部长们还得将协议带回自己的交由议会审批。当然,这并非易事。而且,即便得到各国议会通过,协议的真正实施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但是!不管如何,TPP的确是达成协议了。剩下的几步路虽然会有曲折,但不至于把TPP再给搅黄了。所以,对于这个玩意儿,我们还真得认真对待。
好了,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接下来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TPP?
一、TPP究竟是啥?
简单来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也被称作“经济北约'。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08年美国正式加入谈判,这成为了TPP谈判历程中的转折点。自此,美国开始主导TPP协议的谈判。
TPP谈判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所有12个谈判参与国一起决定的领域;二是诸如某种物品关税减免等双边磋商领域。12个谈判国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统一规范。
TPP在标准设置、目标设置和谈判内容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区域贸易协定,其谈判信息发布也极为有限。但归结为一句话,TPP的目标在于建立亚太区域高标准的经济一体化协定。除了文莱、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4个最初参与国,此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越南、澳大利亚、秘鲁、马来西亚也加入进来。TPP参与国总计为12个,加起来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达到40%,超过欧盟。
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这样更直观。这里面除了TPP,还有它的孪生兄弟TTIP,都是美国人玩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在WTO之外重新建立一套经贸规则体系。
二、TPP要干嘛?
TPP的诞生原因,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想必很多同学都看到过:这TPP,就是美国这个WTO的群主把带进来之后发现只抢红包,一块钱都不发,还跟群主成天吵架。于是美国带着一肚子不乐意的小伙伴们重新开了一个小群。
虽然是段子,但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美国之所以积极推动TPP还有TTIP,根本目的就是要重塑世界经贸规则。那他为什么要另搞一套呢?这其中的因素不可回避。因为,随着竞争力的增强,美国已经无法在现有规则架构上保持对的绝对优势,如果依然行使目前的游戏规则,对美国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显然是不利的。有人说,TPP的本质,就是美国为了保持对的经济优势而组织的一个新游戏规则的组织。所以,TPP不仅与贸易有关,也与地缘政治相关。事实上,在TPP协议达成一致后,奥巴马就明确说了,美国不允许等来书写全球经济的规则。
从本质上来说,TPP确实很大程度是冲着来的,至少也是有针对的成分在里面。这一点不必讳言,也没有必要遮掩。我们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美国的这个意图能够真正得到实现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一张图,和上面那张图有一定重复,但有新内容。
事实上,根据经济学家测算,TPP对的影响其实很有限。具体是怎么测算的,坐观君也不清楚,大家姑且看看吧。
学术界引用次数比较多是《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第4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的对策》的测算。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P12情况下,对美国出口可以提振0.37%,但对则是负面的0.14%影响——负面影响的确存在,但有限。
至于P13就是紧随P12之后加入TPP,而FTAAP则是TPP包括APEC所有19个成员国之后,可以看出的出口都会大幅提升。可见,类似TPP这样的东西,对是有好处的。
三、应该怎么看TPP?要怎么办?
自TPP谈判开始启动有其是美国人主导推动以后,人对这个问题开始上了心。归纳起来,大概有6种论调。
一是阴谋论。一些学者认为TPP是美国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目的是规制,也可称为规制论。这种论点高估了美国的智商和能力,也折射出自身的自卑感。TPP在2005年由四小国发起时没有美国;2008年澳大利亚加入TPP谈判时,也没有美国;2009年美国宣布加入TPP谈判时,也没有太在意;2011年美国在夏威夷高调宣布启动TPP谈判并将日本拉入谈判才引起了高度重视。
二是悲观论。有学者认为,TPP代表了亚太地区最高标准、最具规范、最受欢迎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东亚区域合作格局将被TPP打破,变得没有意义和价值,TPP将成为亚太一体化的主流模式。2012年5月中韩自贸区谈判启动,11月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启动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启动彻底证明该论点严重偏离了实际。
三是等待论。面对TPP的高标准和无例外,有人认为只能被动等待,直到未来达到标准和条件成熟时再考虑加入TPP谈判进程。这种消极等待,不利于推进东亚和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正确做法是在充分保证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开放进程,在困难领域逐步走向规范和标准,推动发展迈向高水平。
四是搅局论。有学者说,既然美国用TPP来规制,应反其道而行之,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让TPP谈判无法成功,实施搅局策略。这种破坏性手段在现实中不可能实施:一是因为目前无法加入TPP谈判,不能直接影响谈判进程;二是因为部分东亚承认和接受TPP,即意味着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发展的潮流。
五是抗衡论。从2011年TPP影响力开始大增,在阴谋论(规制论)指引下,不少学者热衷于讨论如何对抗TPP,有学者说中日韩自贸区有利于抗衡TPP,也有人要把RCEP作为抗衡TPP的工具。考虑到很多RCEP成员国也是TPP成员国,这种观点其实是一厢情愿。事实上,中日韩自贸区、RCEP和TPP只是不同轨道和不同标准,属于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而非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
六是主导论。在每一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中,大国通常被冠为主导,如美国想主导TPP,想主导10+3,日本想主导10+6。正是由于主导论盛行,东亚对10+3心存疑虑,对充满猜疑。相比欧洲,亚洲也更加在意谁主导谈判进程。未来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建设应淡化主导权之争,强调不同规模经济体的平等谈判与合作对话,减少不必要的口水仗。
上述六种论点,都不是太客观。现在TPP的达成实际上已经宣告了其中一些论调的破灭,比如搅局论。总而言之,对TPP协议的达成,大可不必惊慌,天塌不下来。所谓危机,向来就是危险和机遇并存。
那,应该怎么办?
考虑到周边许多都是TPP的谈判成员,不应把自己放在TPP的对立面。事实上,这次TPP协议达成以后,商务部第一时间也做出了表态。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表示,《协定》是当前亚太地区重要的自贸协定之一。中方对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有助于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均持开放态度,希望《协定》与本地区其他自由贸易安排相互促进,共同为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距离TPP还有多远?客观而言,距离很大。TPP单设了苛刻的原产地规则,在服务贸易领域,TPP设立了超越WTO的高标准规则;在承诺方式上,TPP要求开放全面服务领域,并实施否定列表管理;在投资规则、标准与认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劳工标准、采购等边境后问题上对的现实管理体制和机制构成了严峻挑战。每一个边境后领域的与开放,对而言都是艰巨任务,需要新的试验、新的制度设计,甚至法律修定。因此,短期内不具备加入TPP谈判的条件。
在此背景下,需要正视TPP、客观对待TPP。只有这样,才不会自乱阵脚,反而能有所作为。两方面的工作要做好:
一方面,竞争力的关键还是要看自身,产品物美价廉,深化开放,金融开放,不仅在商品贸易上继续扩大我们的优势,未来甚至于要开始思考服务贸易输出、大企业走向国际等等,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我们自己建设好自己,发展好家里的事儿和事业,将我们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服务推向国际,就足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事实上,有人说:“TPP这东西,虽然设置了苛刻的条件来阻止加入,但其实对也是一种倒逼。”我觉得很有道理。的有时候就是倒逼的结果,加入WTO某种程度上就是如此。
另一方面,可将TPP视作亚太地区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要途径,尊重其存在,不乱扣帽子,诸如美国主导、规制等。与此同时,美国也需要尊重RCEP。美国可以搭TPP的台,可以搭RCEP的台。要积极学习和研究TPP谈判所涉及的领域、谈判标准和规则制定,同时深化、完善自身制度。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以中韩自贸区为杠杆,撬动中日韩自贸区这一核心,协助东盟构筑RCEP一体化合作平台。未来亚太地区将形成TPP进程和RCEP进程双轨并行局面,条件成熟时走向融合,形成亚太自贸区。
当然,还有人提出来:对而言,不加入TPP,但可以和这些分别签署类似的协议。目的就是一个:开动小锄头继续利用自由贸易协定挖TPP的墙脚。哈哈,看起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呢。好了,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
租赁视界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业界、市场资讯及产品资讯,是产业资讯及租赁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本站观点。 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属于其合法持有人。 本站所载文章系出于非营利、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