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白团村历史人物

2021-12-30  星期四 历史
清苑县历史悠久,自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置县以来, 由县(区)政府向西8公里处有一个中等村庄,名曰白团。

清苑县历史悠久,自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置县以来。 由县(区)政府向西8公里处有一个中等村庄,名曰白团。

据《清苑县地名资料》载:西汉末年,白姓迁此定居,后聚户成村。村民向往团结,企愿抱成一团,共度饥荒,遂冠以姓氏取名白团。 一眼望去,这个村与其他村没什么两样,可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古老村落,却是一块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 据有关资料显示,单就世居该村东街的刘氏家族而言,就先后走出了刘众、刘赞、刘斗、刘振镛、刘志一等一系列军政历史文化名人。

刘众

据《清苑县历史名人》载:刘众(494--592),字市僧,瀛洲永宁(今清苑县)人,其先祖为汉高祖刘邦后裔,世代居住于河间海望。后因封地于此,遂迁居清苑白团。因承袭皇恩,他曾任临漳(今河北邯郸)县令,期满后返回故里,以琴棋书画自娱。还乡后,他效仿古代先贤老子、庄子,终日闭门谢客,研习古书,远近闻名。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东扩时,招贤纳士,聘请有经验,有学问的闲老辅政。闻其名,派遣太史来下旨,他先后被封为正平、甘松二郡的郡守。清正廉洁,深孚民望。隋朝壬子年(公元592年)刘众病故于家,享年98岁。遗言简朴,不要厚葬。 附: 刘众墓志铭 府君名众,字市僧,瀛洲永宁人。先宗大汉遗胤,帝王枝叶,世在河间、海望之表,因爵袭封,遂居此焉。府君成荫衣冠之胄,袭品解巾,为临漳县令。毕官归私,琴书自若,闭门却扫,以老庄为志。遇周武东吞,顾问耆年。诏遣太史就乡,拜正平、甘松二郡守。今大隋壬子年春秋九十有九,身无痛痒,寝居于家。长息同根,孝过曾闵,不幸早逝。见有三子八孙,号哽崩绝,泣伤呕血,垂将灭性。府君意乐大乘,遗言检素,心存薄葬,不尚厚礼,三子敬奉以今。壬子岁,京管择日藏。君于坟陵,家禁酒肉,专崇斋祖。广招僧徒万有余众,赞呗聒天,香烟云合;演唱苦空,异端竞进;时割珍奇,乃同山积。牛驴鹅马,数十百行于斯,吊赠填门,车马塞路。海内大夫,专食稻粮;就斋之侣,口餐粳软;轭车一引,休祥嘉应。狐兔游戏于前,慈鸟鸣于后。道俗等顾瞻幽门,群情绝望,徘徊道路,不忍归焉。 大隋开皇十二年岁次壬子十一月 朔十八日庚申刘市僧墓志。

刘赞

据民国甲戌《清苑县志》载:刘赞,清苑白团人,明朝成化甲午(1474年)举人,乙未进士,初任蒲台知县。清正廉明,深沉刚毅,有治世经国之才。建庙学,开荒芜,劝农织,百姓安居乐业。它县有人密谋来县盗窃,尚未成行就被他逮捕,百姓以为神。后升监察御史,又调襄垣知县。当年闹灾,他力劝富户捐出谷米赈济灾民,使百姓得以维生。又建社仓,储谷四万余石,以备荒欠。为官五载,政通民和,升寿州知州,百姓攀辕泣送。 刘振镛。据《保定府志》载:刘振镛,字晓山,清苑县白团村人,清朝四品官员。光绪丙子进士,甘肃甘州知府,大计(考核)卓,调署兰州府,经上官出具老成练达敦厚和平考语保荐,在任遇缺即补道。民国元年卒,年六十六。 据有关史料显示,刘振镛在兰州知府任上的主要政绩是襄办兰州黄河铁桥事宜。 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 清同治年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后又出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为军队运输需要,左宗棠上书朝廷,拟在兰州修建黄河铁桥以替代明洪武年间(1368)修建的镇远浮桥,并与上海德国“泰来洋行”技师福克接触,协商修桥事宜。经反复磋商,德商要价六十三万两白 银。因洋人漫天要价,清政府无力承担,修桥之事暂时搁浅。 光绪三十一年(1905)。时隔四十余年之后,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再次将建桥事宜提上日程。在得到时任陕甘总督升允的支持后,彭英甲开始寻找工程承包商。 第二年,德国商人喀佑斯以十六万五千两白银的总价取得了大桥工程的承包权。该桥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组织修建。大桥设计为:长77丈(250米),桥面宽2丈2尺(8米)中间为车道,两旁为人行道。五孔四墩,钢筋混凝土结构,保固期80年。 当时,修桥所需材料都是由国外进口。按合同规定,泰来洋行将建材、机械运抵天津后,天津至兰州路段全部由甘肃洋务局派员接运。据测算,修桥所需的钢梁、铁板、水泥等建筑材料和使用的锅炉、机械、沉箱、铁轨等总重可达数百万吨。这些货物在天津海港下船后,还要转乘铁路至河南新乡,然后取道西安。 更为不利的是,西安至兰州的1500公里路程,既无铁路,也无公路,仅有通行大车的驿道,而且地形复杂,曲折险峻。特别是潼关以东和甘肃六盘山等地,更是坡大沟深,崎岖不平。只能靠骆驼和大车等简陋工具转运,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工程正式开工。虽说兰州黄河铁桥是德人承包,美国桥梁公司设计,但具体承担施工任务的大多数是中国人。据有关资料记载,自始至终督办修桥一切事务的是二品衔兰州道彭英甲,而协助彭英甲管理修桥事宜的首当其冲就是兰州知府刘振镛。为了不负朝廷重托,出色完成这一利在千秋的造桥任务,刘振镛夙兴夜寐,经常深入一线,协调州县、化解矛盾、征调民工、督促进度,直至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 今天,桥头依然存有当年陕甘总督升允题写的《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其中这样写道: “...其总办者为二品衔兰州道彭英甲;帮同照料者为兰州府知府刘振镛,署皋兰县知县赖恩培;监理工程者为洋务局坐办、候补知县樊鼎枢、江连庆并孙照磨、贤林,巡检庆椿蒲,千总生禄;委运桥料者为候补知县张钟骏、沈潮云、刘启烈,府经历高镜寰,县丞麦方摇载乖溃修者为美工程司满宝本、德人德罗、华工刘永起例得备书因附名焉。”

刘志一

据民国甲戌本《清苑县志》记载:李仁,白团人,元朝大将军,官至后卫亲军总管。善于骑射,才能过人。虽自幼以官宦子弟从军,但喜与士大夫交往。至元十七年(1280年)丞相伯颜向太子推荐说:“此臣收复江南时,渡江水战,攻城略地,为国家尽力”。太子闻言,遂命其总管侍卫亲军。

高桂

据民国甲戌本《清苑县志》记载:高桂,字南华,白团人。清顺治丙戌(1646)年进士,三品官员。初授兵垣给谏,上书皇帝,抚恤忠义之士以激人心,严明圣旨以重政为本,读《汉书》以广圣学,悉被采纳。迁礼垣都谏,时故辅陈名夏获罪,朝廷责罚台省未及时察觉,桂获连罪降太仆寺主薄,后升至光禄寺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