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及风险
2016-02-09 佚名次阅览
机构设置及法律风险 公司组织机构是公司存在和运行的制度体现与保障,是公司成为法人组织的必要条件,也是公司实现有效治理的基础。公司组织机构通常由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与代表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等构成,每一机构执掌公司不同的权力,从而在合作与制衡中实现公司的运行。
公司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完善及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和有效率,直接关系着公司治理的效果。公司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通常由法律直接规定,而具体的权力划分及细节的设置则需要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完善。
1、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
公司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是指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下构造公司的组织机构,明确其各自的职权范围,协调相互运作关系,以期望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时所应贯彻的基本精神和规则性要求。
(1)股东权力原则
在公司财产上,虽然从法律角度看,公司作为法人财产的合法所有人,而股东只享有对公司的股权。尽管在法律上股东已经丧失了所有权,但在实质上,他们仍是公司财产的所有者,这不仅因为股东仍通过股东会和行使股东权对公司财产施加着间接的控制,也不仅因为股东仍是公司一切经营利益的受益者,而且最重要的是当公司解体时,股东将是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者或享有者。
基于这样的原因,公司组织设置原则首要的就是确定股东对公司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即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2)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权力制衡原则
在制度设置时,必须将所有的人都考虑为理性的“经济人”,其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然而,公司股东、董事、经理之间利益并非完全一致,为了避免公司的各种利益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时损害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就必须对其进行约束以达到权力的平衡。权力失衡将导致股东利益受到损害,从而产生法律风险。如果信息透明无法实现,该法律风险常常要等到造成企业致命损害时才得以发现。
完全的约束和监督并不能保障相关人员积极履行职责,为实现各主体之间付出与收益的相对均衡,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不可或缺。
(3)信息透明度原则
这种信息透明度并非单指上市公司依照法律规定所承担的信息披露义务,也包括非公众公司内部的信息透明度。公司治理的一个难点就是信息不对称,董事、经理实质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对公司的有关信息了解较为充分,而股东可能无法获得董事、经理行为的充分信息,从而无法有效评价和监督。通过制度设立,保障公司治理中需要了解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了解,是公司组织机构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而对此问题,法律规范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实际操作价值,公司自行设计行之有效的制度显得十分必要,尤其在有限责任公司里,建立保障信息透明度的制度有着内在需求。
缺乏信息透明,董事、经理的道德危机产生的损害无法估量,而法律风险孕育其中。
2、监督机构的设置及法律风险
监督机构在公司里是较为薄弱的,许多公司的监事会形同虚设。不少公司的监事会都是因为法律有这样的要求才设立的,并没有真正起到监督机构的作用。
新公司法增加了监事会的罢免建议权、向股东会的提案权、对董事会决议事项的质询和建议权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调查权。这些权利的赋予,使监事会不再是一个摆设机构。但《公司法》并没有对监事会职权行使的具体条件作出规定,若公司缺乏进一步的明确,监事会若滥用权利则极易引发纠纷。
3、经理的设置及法律风险
经理是由董事会聘任的,负责组织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公司常设业务执行机关。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不同,经理机构不是会议形式的机关,其行为不需要通过会议以多数原则形成意志和决议。
在现代,“强管理者、弱所有者”已成为一种基本格局。经理比股东更了解公司情况,而其利益与股东并不一致,为有效控制经理滥用权力,经济学创造了多样的考核方法,这些方法的实现最终都需要企业管理制度和激励合同的法律安排。在建立约束机制时,经济学基于参与约束和激励兼容约束的基本思路,而这些理念的实现必须具体体现在企业管理制度和激励合同的条款中。
(文章来源:安拓咨询)
免责声明
- 本网站行业新闻资讯栏目所提供的内容有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并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所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更多知识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拓展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