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变量
2016-02-09 朱微亮次阅览
当前金融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利率市场化。多个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在这个过程中,资金价格的发现,风险的转移和分散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回顾2013年,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主要表现为金融创新涌现和利率水平上移两个方面。网络金融风生水起,余额宝、百发等基金产品突破千亿大关,银行业同业存单正式推出。同时,利率水平整体上行,波动加剧。在这个纷繁复杂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要素值得认真研究。
一、2013年利率市场的显著特点
一是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信贷市场利率联动机制不明显。2013年,7天回购加权利率平均波幅为1.26个百分点,而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平均波幅仅为0.49个百分点,而贷款基础利率基本保持稳定。从相关系数看,上半年7天回购加权利率与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86,下半年降至0.53。
二是利率长短期倒挂,货币市场利率普遍高于国债收益率。按照利率期限利率,为了弥补未来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长期利率一般应高于短期利率。但2013年,市场长短期利率倒挂,表现为全年245个交易日中,有218个交易日7天回购加权利率高于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
三是流动性与超储率、M2与市场利率等之间的稳定关系被打破。一般来讲,金融机构超储率在1-1.5%左右就能保证日常的清算支付要求。而在6月20日,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波动,主要金融机构超储率远超1.5%,比历史最低点的2011年6月高1个百分点以上,高于2011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另外,以M2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之差衡量实体经济流动性,今年上半年差值为5.2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高1.1和4.3个百分点。
四是利率提升明显抑制了社会融资规模。受六月市场利率大幅波动影响,当月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净减少2615亿元,新增企业债券融资323亿元,均创2011年以来的新低。
二、资金供求、利率并轨和监管协调是影响转型时期利率的主要因素
资金供求紧平衡是利率中枢上移的长期因素。利率决定理论表明,资金需求分别来自投资、赤字以及居民货币需求的增加,资金供给分别来自居民储蓄、国外资本流入以及央行货币供给的增加。一是资金供给增速趋势性放缓。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个位数增长,2013年前三季度增速进一步放缓至6.8%,低于上年同期3个百分点。在基尼系数和消费支出占比不变情况下,居民储蓄增速相应放缓。三季度,经常项目与GDP之比、直接投资与GDP之比分别为1.79%和1.81%,分别低于上年同期1.78和0.13个百分点,国外资金流入明显减少。9月末,央行资产与GDP之比为75.5%,比上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央行提供流动性速度也有所放缓。二是资金需求居高不下。前11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19.9%,仍然保持在20%左右的高水平。结构上,高度依赖资金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有所提升。另外,赤字提高,以及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居民金融投资需求也相应增加。
利率“多轨制”下相互分割的基准锚,与利率市场化下资金联动要求的单一基准相矛盾,导致资金在不同市场套利,增大风险波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一方面打通了不同资金市场资金流动渠道,另一方面还保留隐性的风险兜底,风险未能定价,导致“多轨制”背景下高收益产品享受低风险。从国际上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多轨制”导致资金向高收益市场迁移,加大市场风险。以美国为例,Q条例废除(1986年)前,市场存在“双轨”利率,即银行存款利率(银行不能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且定期存款利率也有上限)和国债收益率。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持续的通货膨胀,国债收益率攀升,1973
免责声明
- 本网站行业新闻资讯栏目所提供的内容有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并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所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更多知识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篇学习金融的顺序
拓展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