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风险管控中的模型监测

[复制链接]
7395 0

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流动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探索、创新可操作性强的流动性风险监控模式模型,真正做到流动性监测的精细化。


什么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第三条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该定义表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因现金短缺产生的头寸风险、支付风险、偿债风险、高成本融资风险。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东南亚金融风暴和美国次贷危机中倒闭的银行就是前车之鉴。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致命性的,这种风险持续地恶化就有可能出现声誉风险及导致挤兑,甚至银行倒闭。在我国,对工、农、中、建、交等五大银行来说,因其资产规模较大,回旋余地较大,风险相对较小。对于绝大部分中小银行来说,因其资产规模、市场份额较小,调控手段较弱,风险则较大。特别是如果流动性风险的消息在资本市场传播和蔓延之后,其拆借融资活动会异常的困难,倒闭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不仅对五大行有重要意义,对所有中小银行更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真正的现代化管理的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流动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落实监管规定,探索和创新可操作性的流动性风险监控模式,踏踏实实地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


认识仍存误区  监测手段落后


认识上存在误区。在我国,虽出现过挤兑,但很少因流动性出现风险而倒闭。因此,“银行不会倒闭”的意识在管理者和员工中根深蒂固。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破产法》和《存款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但相当部分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基本上还是按照固有的经营管理思维。特别是分支行等基层经营单位,认为流动性是总行的事,分支行出现头寸紧张等流动性问题,总行总会帮助解决,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不加重视,更不认为分支行会因流动性风险而倒闭;没有意识到一个分支行出现的流动性风险会影响到全行的流动性,也没有意识到即使总行帮分支行平衡了流动性,但对分支行本身来说也是大伤元气,在高资金成本情况下,经营不会有效益,声誉也将会受到影响。


对资本市场资金供需关系变化认识不足。“借钱”似乎是平衡流动性的法宝。当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时候,只要到资本市场去拆借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不然,随着金融改革和市场化的深化,资本市场资金供需关系将越来越复杂,“借钱”不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一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市场资金供应量。央行存款准备金调整,债券的正、逆回购操作等都将影响市场资金供应量,这种宏观的变化对银行来说是不可预测和不可控的。二是不同金融机构资本管理的多元化对拆借市场造成比较大的冲击,使得资本市场资金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如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因其特定的经营模式和资本管理,拆借成为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越是资本市场资金紧张的时候,这些公司为维护其资金需求,会不惜高成本地拆借资金,造成资金市场的大幅波动,而且这种波动没有规律可循,从而冲击资本市场。三是金融市场多元化,摊薄了商业银行资金的占有量。如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分散了银行的资金来源。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保险公司、互联网金融等都从固有的银行体系中分得一份资金蛋糕,摊薄了银行的资金总量,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银行资金来源的根基。四是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走向、汇率变化、Shibor拆借利率定价直接影响到融资成本。在拆借市场,任何一家金融机构不再有绝对的话语权,拆借融资的难度增大。


流动性风险的监测手段落后。流动性风险监测主要是对资产变化引起的流动性变化的监测,所以必须以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资产为监测对象。但是一家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相当复杂,如果没有有效的监测工具是无法完成的。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它是多元机构持有资产的汇总,包含了支行、分行、总行等所有机构的资产;第二,它是多元币种资产的汇总,包含了人民币、外币等;第三,它是不同时间,年、月、日的变动后资产的汇总。这种“多元性”决定了流动性监测的数据收集、分析的复杂性和难度。面对如此庞大和复杂的资产数据采集和分析,没有强大的电子自动化监测系统是不可能完成的。而这正是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短板。


创新管理思维  开发监测模型


流动性风险监测必须坚持三性:及时性、完整性、正确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是对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其核心思想集中在:一是流动性管理体系,强调建立高效的流动性管理架构,这是流动性管理的组织保证;二是规定了商业银行高管层的职责,划分了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确了流动性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不单是资金管理一个部门的事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三是流动性管理政策的规定,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制定、可操作的流动性管理政策;四是颁布了各商业银行必须达到和执行的流动性监测指标;五是流动性监测方法的规定,强调要开发监测工具。


监管部门特别强调了流动性监测工具的开发和使用,这是流动性风险监测可操作性的保证。按照及时性、完整性、正确性“三性”原则假设开发一个自动数据采集、自动计算分析、自动分析结果输出运用的自动化处理工具,对流动性风险监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模型设计的思路可集中在三部分:


第一,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假设。一是假设了数据采集的可能性,如果没有报表数据的可接入和可采集,那么就是无米之炊。目前不管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实现了会计核算的大集中,都可以通过大集中系统嵌入数据;二是监测模型除了对大部分数据由系统自动接入之外,同时又留有人工调节、补充某些数据输入的通道,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第二,数据分析指标假设。总体来说,流动性风险分析的主要目标:一是要符合监管部门的监管指标;二是要符合本行管理层的管理需要。监管部门的监管指标,基本上是固定的、公式化的,只要把监管部门的流动性所有监管指标,编程嵌入系统就可以了。除了监管指标之外,还可以增加本行管理层需要的监测指标,本行管理层的监管指标是不固定的,是应管理者的要求而设定的,每家银行有自己的风险偏好,对流动性管理有不同的监管要求。因此,要根据每家银行各自不同的管理需求和特点来确定动态的分析指标,并将其编程嵌入系统。


第三,数据运用假设。流动性风险监测是一种时点数的监测工作。管理层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要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各项流动性指标和其他监管指标,否则就没有意义。同时要根据风险控制前移的原则,在模型中编写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程序,保证对不正常的流动性风险因素进行预警提示,以确保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的蔓延。


虽然监测模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但这是绕不过的一道槛。而且对规模较小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因其资产规模较小,会计核心系统的复杂程度较低,数据嵌入难度不大,运用这个思路来开发监测模型特别有意义,能够真正做到流动性监测的精细化。


本文原载于《 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3期。


有志和有钱者事竟成<諺>志さえあれば必ず成功す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停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研究报告

更多

社区同学

更多

客服中心

Admin@tjrzzl.com 周一至周日 10:00-22:0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加入QQ群组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运营理念
注册说明
获取硬币
服务说明
社区规范
免责声明
账户安全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