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机构研究 > 信贷政策 银行机构研究信贷政策
银行业不良背后的故事:隐藏天量信贷风险
- 信贷政策
- 2015-11-15
其实现在要说在实体经济如此低迷而全社会杠杆又这么高的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率很低还真是不怎么让人相信。根据三季报,四大行的净利润增速已经到达零时代,寻求利润的各类风险贷款与出表业务也还隐藏着巨大风险。为今之计也许是宽松下的不断债务滚动,静待经济的好转缓慢化解危机。
截至本周末,16家上市银行完成了2015年三季报的披露,很显然,银行业的情况正在加速恶化,大型银行机构的净利润增长几乎从几年前的20%几近走向干涸。全国八大银行的平均净利润增速也仅为0.7%,而四大行更是相当于零。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和不良拨备挤压盈利,银行机构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尾声!
四大行进入“零时代”
三季报显示,四大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超7000亿元,但整个银行业净利润增速普遍放缓,五大国有银行中,除交通银行净利增速达1.01%外,其余四大行均步入净利润增速“零时代”,而不良率依然小幅上升(农行最高2.02%)。
面对银行当前的利润增速“零”时代,银行机构也正面临着一场辞职潮,一位刚刚辞去银行工作的前员工苦笑道:“辞职原因很简单,银行现在一方面面临新兴金融业态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受制于不良率的影响,净利润遭遇下滑。银行现在只能把员工的工资降低来补贴利润,以前很多好的福利和待遇现在都消失不见了。”
的银行都将目标瞄向一个特定的增长速度,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却是无钱可赚。
华尔街日报认为这是银行有意而为之,因为银行机构在应对不良贷款的拨备金调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目前,他们所做的仅仅是抹去增长的利润,仅此而已。根据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的研究,在减去不良贷款拨备金之前,银行三季度的净利率增长实际上为15%。
一些乐观人士可能会认为,即使是零利润增速,在当前的行情之下,投资者也应该感到庆幸。毕竟,随着时间推移,累积的利润最终会增加到账面价值之上,银行板块的股票价值将保持稳定的增长。6%的股息率就能补充回报。虽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放缓,不良贷款率攀升,但银行股的股东权益还在大幅增长,所以银行股存在低估也是可以接受的。
银行业隐藏天量信贷风险
当然,风险依旧存在。华尔街日报报道,2016年银行产业的最低拨备覆盖率,即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率,将为150%,这远远高于50-70%的国际标准比重,同时,周一彭博社透露,工行等银行正试图与银监会磋商,放松当前的拨备监管规定。这不免让人质疑银行机构真实不良贷款水平是否准确。
实际上银行业的拨备覆盖率已经常年高于国际水平,尽管在积极进行重新配置,但不断上升的不良贷款却在拉低该比值。Bernstein的分析师 Wei Hou表示,对于最大的8家银行来说,其平均拨备覆盖率为176%。如果这一比率持续下降,银行将不得不放低对利润的追求。
有分析师认为,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16家银行净利润的增速在2015年底还会顽强坚守住0%的底线。但2016年一季度出现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大家或许会觉得,大部分银行可能具有适度消化损失的能力,2%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似乎不太可能会预示着一场灾难迫在眉睫。但是鉴于官方给出的不良率仅为1.52%,并结合对当前经济的了解,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可能被严重低估,这种观点其实也并不无道理。接着我们可以让评级公司惠誉(Fitch) 来说一说这背后的故事:由于影响不良贷款真实程度的因素非常复杂,其“真实”数据是很难单单通过GDP来得出一个精准的解读。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要准确地统计出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传统贷款中有多少是“有毒”的,是几乎不可能的。简而言之,当涉及到银行的问题贷款是否展期时,往往会有意施加“影响”。以下就是惠誉的分析:
当局(或地方,央行或者银监会)为了支持整体经济而鼓励银行延期贷款的行为其实并不少见。在,干预的情况是很普遍的,但是在更为发达的经济体当中还是鲜有发生,因为这会与其严格的审慎监管原则背道而驰。此外,根据的一些案例,监管部门已经降低了风险比重,为的是鼓励银行向那些风险较高的借债人放贷。
如果银行同意提供额外资金来避免债务违约,比如延期贷款和要求更多债务抵押品,这种风险敞口或者其他涉及同一借款人的债务风险将可能不会被确认为减值。公开披露的企业违约或者接近违约的贷款规模处于低水平,在那些未被媒体报道的债务金额谈判上,也很难发现可用信息。
换句话说,我们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问题贷款被延期,这意味着即使忽视有些信贷风险是通过转移、移出资产负债表、或重新分类而被掩盖的,我们也很难知道有多少占比的贷款是作了减值处理,因为有一种情况是很有可能会发生的:规模不小的坏账会遭遇被迫重组,因此就不再被计入到官方不良贷款的数据当中。
逾期贷款和专项类贷款未被计入不良贷款
此外,惠誉还表示,尚未被列入不良贷款的比例远比官方不良贷数据高得多。事实上,这家评级机构似乎还暗示,一些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可能虚报了他们的专项贷款。
的银行在不良贷款率和业绩趋势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表明即使在所有权和全局重要性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以及风险管理系统的投资水平也有所不同,这些银行的风险偏好几乎没有差异。但是不管怎么样,由于特许经营权的存在,国有银行能够更容易地进入资本市场,因而资本充足率(一个银行的资本对其风险资产的比率)也更加受益。
此外,有分析师表示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意味着虽然贷款分类标准在原则上是于国际接轨的,但是它并非为所有的银行所一贯、统一地执行。比如,在一些银行中,逾期超过三个月的贷款通常并不归类为不良贷款。其中唯一的共同趋势就是去年所有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有所下调,这是因为贷款供应的增长当时不足以抵消不良贷款的增长,即使当时不良贷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核销或抛售而被处理掉了。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当逾期贷款被涵盖在不良贷款之内,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看起来还是不够充足……
根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银行产业的拨备覆盖率从上一年的283%下降到232%,即使公布的不良贷款率在同期从1%升到1.25%体现出轻微上涨。根据惠誉的预测,如果将专项类贷款计算在内,该比例将在去年年底跌至66.5%。这表明,相当于去年末总贷款量2.9%的贷款损失准备占比,还不足以覆盖1.25%的不良贷款以及3.1%的专项贷款。
但是这最终的关联却并不大,因为坏账资产最终会被转移至资产管理公司。对于通过非金融机构贷款或被称作“应收账款的投资”、以及资产负债表外的融资,其中会有接近40%的信贷风险会从传统贷款范围内被转移出去,因此在评估不良贷款严重程度的时候,官方的数据在本质上却变得毫无意义。
银行业欲借“通道业务”提振业绩
银行一般都与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比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一些银行的依附公司,其合作的目的主要是针对那些限制访问传统银行贷款的问题建立一个信贷通道业务,这在通常称为“通道业务”。这些银行很可能会将这些转移贷款集中起来,同时,借款人就是既有的银行客户,非银行机构就可能会帮助银行识别有利可图的贷款机会。这种信贷有些会以理财产品名义出售给投资者,但是银行仍会不断以“附回购协议的金融资产”或“应收账款项类投资”的名义将其留在表内。
据悉,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而取得的非正式贷款,以及被计入“应收账款项目类投资”的贷款额度从2010的近乎为零增长到了2014年末的4.4万亿元,这相当于总贷款额的8%。
表外融资(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承兑汇票和票据等)在2014年末占官方社会总融资的18%,而十年前只有不到2%的占比。根据个别银行的表外融资敞口数据,其规模相当于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5%,为中型商业银行总资产的25%。如果计入委托贷款,这类融资比例还会更高,即使并非所有银行都会对这一信息进行披露。
惠誉估计,约有38%的贷款游离在银行传统贷款范围之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还有一些银行希望通过影子银行业务来提振业绩,尤其是那些中小金融机构。例如中信银行借助一个新型资产“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同期应收款类投资增长32%。本质上就是向企业贷款者放贷,但是他们将其列入到资产负债表中的投资项目中。
通过不计这些贷款的风险敞口,银行绕过了拨贷比(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不低于2.5%的规定。如果监管层足够警觉并采取一定的打压措施,银行业在贷款业务上将进一步遭遇压力。
如今正在努力将以贷款和投资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转变成以利率市场和汇率自由化为特色的消费驱动型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不良贷款问题就是其中最难消化的一个。面对行业的下行压力,零利润增长可能是银行无奈之下的最佳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