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权:第一财经研究院 | 本文被阅读次了

2016-02-09  星期二 / 互联网+ / 作者:张力

迎接“互联网+”时代

    图文介绍

    何谓“互联网+”

    简言之,“互联网+”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与提升。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产物,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不断趋于成熟,进入应用阶段,与零售、制造、金融等相当一部分应用环境较好的传统行业融合,形成新的模式。而对于这些传统行业而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也正创造着新前沿、新机会、新业态,同时颠覆着传统的市场格局与商业模式。亚马逊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大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而该系统淘汰了曾被华尔街日报誉为“全美最有影响力”的书评团队;沃尔玛通过挖掘顾客消费数据寻找商品关联进而调整货品摆放位置,这些都是“互联网+”一些耳熟能详的应用案例。

    “互联网+”,新常态下的新增长引擎

    “互联网+”是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2015年工作报告将GDP目标增速定为7%,这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水平。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目标的下调本质上代表了依靠地产+基建投资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而反观互联网经济,则是一片欣欣向荣,麦肯锡、波士顿咨询公司、以及艾瑞咨询等机构都对互联网经济规模做过测算,结果大同小异:目前互联网经济规模已达GDP的5%左右,而在过去数年中,其增速更是一直维持在30%以上。而相比其规模与增速,互联网经济的前景则更为可观: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条件已有一定的成熟度,然而其实际商业应用的普及才刚刚开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深化,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也将随之迸发。“互联网+”既是传统企业抢占行业新高地的抓手,也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绝佳的环境条件。规模成型,增速高,潜力大,“互联网+”是新常态下难得的经济增长引擎。

    经济与国际竞争格局要求“互联网+”尽快落实。进入2015年,国民经济迫切需要新的增长引擎,同时经济增速目标的调低为预留了空间,成为“互联网+”制定与落实的绝佳窗口期;而环顾全球,层面的互联网卡位战亦进行得如火如荼,美国推出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开放数据行动计划”,欧盟制订了“数据价值链战略计划”,日本发布“创建最尖端IT宣言”,国际竞争格局也要求通过“互联网+”计划抓住“同等起跑线”契机,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据麦肯锡测算,直到2025年,互联网经济对GDP的贡献度为7%至22%,上下限差距悬殊,该估算中15个百分点的空间,是为决策者的主动作为预留的。“互联网+”虽为大势所趋,但也依赖政策的支持,财政支持、投融资市场建设、人才培养、立法监管都将很大程度上左右“互联网+”的未来走向。

    “互联网+”实施条件已趋于成熟——网民基础+技术条件+政策框架。时代背景赋予了“互联网+”计划以必要性与紧迫性,也为其创造了较为成熟的实施条件:

    其一,网民及智能手机用户居全球第一。2014年网民数量已达6.32亿,数量冠绝全球。同时,在上述6.32亿网民中,有5.27亿也是手机网民。庞大的网民基础为“互联网+”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其二,行业解决方案市场为“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持。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相关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大型科技企业表现出了强大IT服务资源整合能力,并形成了金融、零售、教育、医疗、广告、制造业等行业的全方位解决方案供应市场。其中不乏华为、联想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互联网+”并不缺乏技术供应商。

    其三,“十二五”以来对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政策重视度不断上升,“互联网+”的政策支持框架早已形成。在“十二五”对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下,国务院及多部委先后下发了4份文件,对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宽带”、信息消费以及云计算给予政策助推,而中关村、上海、广东、贵州、重庆也出台了本地的大数据产业规划。上述举措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在的发展与应用形成了多维度,全方位的保障与支持。而前期政策框架的搭建则为“互联网+”计划的出台埋下了伏笔。

    “互联网+”行动计划,制造业、零售、金融首当其冲

    工业、零售、金融率先支起“互联网+”引擎。本次报告并未对“互联网+”行动计划详细展开,然而却对工业、零售、金融三大行业进行“点名”,将其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排头兵。从现实意义来看,互联网对上述三大行业的改造早已开始,政策投入有望最快获得产出,而从战略意义上看,上述三大行业也对提振消费、拉动投资乃至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关键作用。

    互联网+工业,又一次工业。总体上,互联网对工业的改造既包含生产资源的整合,生产与流通效率的提升,也包括智能的制造或在产品中嵌入智能化设备,主要包括下列三点:

    一是工厂的智能化。智能工厂是物联网最典型的应用,即在生产设备中广泛部署传感器,实现智能化的监测与操作,提升制造效率,合理配置资源。

    二是产品的智能化。传感器与智能芯片在汽车、家电等传统产品中的嵌入打开了新的竞争前沿,一方面智能化的产品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灵活、人性化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生产者反馈有用的用户数据,反哺产品设计与研发。

    三是产业链的智能化。产业链的智能化将实现从研发设计、到原材料订购、生产、物流、销售直至消费者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分析与全流程参与。举例而言,零售商将其库存信息实时提供给供应商能够有效降低库存率;另外,来自于消费者、销售端、以及工厂的数据共享也将很大程度上辅助产品的研发设计。

    互联网+零售,电商增长势头不减,井喷点源源不绝。电子商务对零售业业态乃至对国民社会生活的改造已无需赘言。根据境外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报告,在2013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规模达3070亿美元,该机构预计2014年在线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4400亿美元,占整体零售额的9.8%,而在2019年,这一规模将高达1万亿美元。放眼未来,电子商务增长的强劲势头不减,包括移动端购物、社交网络电商及O2O平台等新亮点不断井喷,经济活力源源不绝。

    互联网+金融,爆发增长后仍有潜力。互联网金融规模在2012年开始快速增长,2013年进入爆发期,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从几十亿规模扩张到万亿级别,而其业务领域也由最初的线上支付发展为集投资理财、贷款融资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部门。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大致包含两方面,其一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运用,授信、风险管理、客户跟踪反馈等环节处处皆有技术融合创新的空间;其二是的参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均需的参与与主动作为。

    “互联网+”,一个开放命题

    “互联网+”,有无限的想象力。“互联网+”,加的不仅仅是工业、零售与金融,也不止于政策大力推动的智慧城市、政务云。抛开政策不谈,“互联网+”应当是新的产业模式,新的商业思维,乃至学习、工作、生活变革。近年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在新的行业、新的领域开花结果,医疗、执法、广告、传媒、航空、环保等行业中处处可见“互联网+”,令人耳目一新的应用案例也时时出现,如旅游软件Jetpac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照片提供旅游意见;著名时尚网站Cosmopolitan.com能够通过用户行为在不登陆的情况下识别用户身份,将其与电子邮箱匹配;日本先进工业技术研究所通过汽车坐垫下的传感器识别司机是否疲劳从而给出预警。我们无法为“互联网+”划出一道行业界限,因为创新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限制“互联网+”的,恐怕只有我们的想象力。

    让“互联网+”引擎自己转动。互联网与产业的结合是无限的。对于部分产业,作为参与者可以推动“互联网+”快速有效落实;而更多的产业也呼吁强化作为监管者、保护者的职能,包括简政放权推动创业,加快公共数据的共享,推动信息安全、数据隐私方面的法治建设,以及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市场等等,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温床,让“互联网+”经济引擎自己转动。

    租赁视界新闻中心本站整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知识之目的,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大数据能否带来风控

    对大数据我不是专家,但由于大数据也是开放性的命题,所以我也就自己的认知水平,谈谈我对大数据的看法,更...